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由电视学院、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以及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挂靠)、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挂靠)、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挂靠)等单位组成。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新闻传播学部拥有新闻学国家重点学科,20179月,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17年底教育部学位中心授权公布的全国学科排名中,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获得A+评级(前2%或前2名)。作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在未来新闻传播学部将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闻传播教学、研究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电视学院

作为新中国设立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之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是国内创建最早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创建了中国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以及一批在传媒教育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

电视学院本科设有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原摄影(电视摄影方向)]、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的前身电视新闻摄影专业是电视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2000年设立,根据媒介发展和社会需要,2009年其专业方向正式改为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从2014年起,正式开始进行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的招生。2018年,顺应国家设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此外,电视学院还设有不同层次的多种专业:博士层次(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硕士层次(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

电视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学术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又有活跃在电视界第一线的著名电视策划人,更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媒介精英。电视学院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历史传承为基础,引进精英人才为发展,充分利用老教授“传帮带”的优势。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团队发展”的思路,汇聚个体智慧,形成集体力量,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竞争力和组织效率。其中,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前身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的前身摄影(电视摄影方向)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实验教学基地“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电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在学校以及北京市举办的各类教学基本功评比以及优秀教学奖的评选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高晓虹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王晓红教授、吴敏苏教授获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曾祥敏教授获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孙振虎教授、郭艳民教授、于然副教授、付晓光副教授等多位教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电视学院密切关注学界与业界动态,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取得多项成就。广播电视学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同类专业中,具有指导与示范作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艺术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电视新闻导论》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电视新闻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还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在办学理念上,电视学院始终秉承传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致力培养能够适应传媒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电视学院重视国际化传媒人才的培养,积极加强中外教学与科研合作,聘请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教授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课。多年来,电视学院立足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秉承一贯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优外语”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期间, “五条线”,即“写作线”、“外语线”、“观摩线”、“理论线”、“创作线”贯穿始终,多层面、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 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2014年,“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又喜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院在人才培养、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面的举措获得广泛赞誉。2012年,学校将首个新闻传播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在电视学院,开展国际教授工作室、联合论坛、学术沙龙、教师访学项目、学生影像作品巡展活动、小学期国际交流与专业实践项目,建立国际双导师指导长效机制和国际实训基地。

多年来,电视学院精心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成为广播电视产业的中流砥柱。全国多家电视台台长、电视节目栏目制片人均毕业于电视学院,而在各类电影电视节中屡屡获奖的导演、编导也多出自电视学院。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教育的摇篮,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与校友有活跃在电视荧幕上的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有坚守在电视创作各个环节的摄像、编导;有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媒体管理者。电视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之后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大约有45%的同学选择了升学,其中,25%左右的同学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20%左右的同学选择出国出境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大约有80%的同学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18%左右的同学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相关部门工作,还有少部分同学在系统外单位就业。选择在传媒相关类单位就业工作的同学中,45%的同学的就职单位为中央及各省市级电视台电台,16%左右的毕业生前往网络和新媒体单位就职,14%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央及各省市级平面媒体单位就职,传媒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商业信息服务图书音像出版文化艺术及娱乐其他媒体相关单位就职。

 

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或留学及保送研究生情况:

    

电视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创新能力,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境内外的学习与交流活动:

1.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法国FIPA电影电视节、德国波茨坦国际大学生影像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国际顶级电影电视节。

2.组织学生参加美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交流学习项目。

3.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英国剑桥&牛津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记者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等暑期学校项目。

4.每一届毕业生均有15%左右的学生申请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传媒院校进行留学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按照每年教育部与学校关于面试推研的工作要求与名额指标,电视学院有15%左右的学生能够获得推免资格。这些学生经过学院与学校的层层选拔,最终被保送读研。除直接攻读本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之外,每年都有学生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优秀表现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

新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广电新闻专业教育机构,素有传媒“航母”美誉。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榜上,中传的新闻传播学科排名第一(与人大并列)

办学至今,新闻学院总共已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他们中间既有毕业后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台长的学长,也有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新闻奖得主,更有以白岩松为代表的资深记者,还有一大批活跃在中外媒体的杰出校友。新闻学院务实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一届又一届地薪火相传。

新闻学院一直十分重视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新闻学与作为国家重点培育专业及国家级特色专业的传播学的建设,努力契合全球传媒生态变革以及信息与传播新技术蓬勃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展教学思路,完善教学体系。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延伸到网络和数字新兴媒体以及媒体融合,并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业务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优秀人才。新闻学院不仅与国内多家优质媒体联合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而且还与海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而今,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媒体创意和数据新闻报道等五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始终坚持以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能力,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并具有全球视野的新闻传播高素养人才为目标,力求毕业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功底、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本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媒体机构、舆论管理部门和传播企业的工作。

 学生培养特色

学生活动:学院丰富的学术活动和院媒平台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学术体验和展示机会。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首都高校大学生新闻节、传媒人专题系列讲座等大型品牌活动的举办,为学生近距离与业界专家沟通搭建了通路。学院专业老师担纲指导的院报院刊《新传时报》和《新闻视野》成为学生实训的重要平台,并因其专业水平而屡获两岸三地校园媒体大奖。

实习实践:为全面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流程中的实战技能,学院积极与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数据新闻实验室、苹果训练营等多家机构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项目平台。由校友白岩松牵头、每年一度的子牛杯社会调查大赛,为同学们深入新闻一线提供了难得的社会调查体验。

师生获奖情况:

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丁迈教授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名师奖”;方毅华教授获“2016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赵如涵老师获北京高校第九届

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曾兴、陆佳怡和陈锐老师获中国传媒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学生方面,李余韵梓获第九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韩丽飞、李雪、金之玥等获中国日报校园学报新闻奖亚军(团体);魏雪莹在第三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家史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汪惠怡在第七届“友视杯”中国高校电视奖中获新闻类一等奖;张云轩、刘怡康等在2017中国高校新闻扶持计划中获视频消息(类)三等奖;马睿、张楠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2016年度“好新闻”中获通讯类二等奖;石珺如、王晶等获2017诚信主题征文系列活动视频类一等奖。

 

知名校友简介:

胡占凡 1983级新闻系研究生班

1983年至1987年间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研究生班。曾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

张振华 1963级新闻系

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先后任国际台总编室副主任、副台长、副总编。1994年任台长兼总编辑、台分党组书记。1996年任台长(副部级)。在任职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对外广播和世界语事业,曾当选为世界语之友会副会长。

赵忠颖 新闻系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级编辑。历任中央台科教部编辑、副主任、主任,经济科技信息节目中心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职务。

白岩松 1985级新闻系

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学生就业情况:

近三年来,学院历届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2017年,8.8%的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14.5%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76.7%的毕业生进入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出版机构、通讯社、网络媒体、媒体资讯机构等媒体单位,32.1%的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我院五个专业(方向)的本科最终就业率达到99.1%。升学方面,我院毕业生主要去往全国乃至世界知名高校: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工作方面,相关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或留学及保送研究生情况:

    

   我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促进师生学术国际交流。近三年来,邀请美国北卡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美联社、美国长岛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资深教授为同学们授课。20175月及9月,“国际教授工作室”邀请了前普利策奖委员会联合主席Jim Amoss教授和日本朝日电视台新井弘志先生为师生开设了传媒产业方面的讲座和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学院每年也选派数名学生作为交换生出国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交流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保送研究生方面,学院通过综合测评保研、特殊人才保研以及支教保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升学机会,每年保研成功的学生占比在10%左右。2017年,成功保研学生人数为19人,其中,普通保研16人、支教保研3人。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