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的传播学观点是“魔弹论”也可以说是子弹轮或者皮下注射论。
一、魔弹论的基本定义(名词解释)
魔弹论又称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盛行的传播效果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后,魔弹论逐渐被有限效果论所取代。(214)
二、魔弹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世界大战中的心理战,以及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如火星人入侵地球,也验证了魔弹效果。这一时期的传播研究在学科背景上受到社会学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心理学的“本能心理论”的影响。背景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本能心理学、大众社会理论等,它们都是忽视人的能动性的理论。
三、魔弹论的相关研究
(1)佩恩基金会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影响研究: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突然侵入美国人生活中的新媒介——电影,人们纷纷指责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佩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态度,而流行的观点则认为态度的变化等于行为的变化。虽然这项研究发现已不足以揭示现代媒介的影响,仅具有历史价值,但它确是实证传播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日后否定魔弹论做了铺垫。
(2)“火星人入侵地球”研究: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大恐慌。至少有600万正在收听该剧的听众十足相信这件事,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受到惊吓而产生恐慌行为,或躲避、或尖叫、或祷告、或逃到郊外。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立即对这件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信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有很强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使某一效果极为突出和明显。这个结果也强化了人们对媒介强大效果的恐惧感。但同时,该研究证明受传者自身与社会条件等因素和传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它开启了日后研究选择性影响的方向。
(3)关于宣传的研究:人们对宣传的真正认识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它被大量使用,功效前所未有。有这样大的效果,原因是人们对宣传还一无所知。拉斯韦尔在其经典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提出了早期对宣传的尝试性定义。根据拉斯韦尔和布朗的定义,宣传可以包括大多数广告行为,大多数政治竞选活动,以及大多数的公共关系。拉斯韦尔还论及宣传的四个主要目标,包括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保持与盟军的友好关系;保持与中立国的友好关系,并尽可能与其达成合作;瓦解敌人士气。二战前夕,宣传教育在美国成为关注的焦点。传播理论中的两个重要领域是根植于有关宣传的早期思想的,其中一个是态度改变,传统上它是传播研究主要领域之一;另一个领域是有关大众传播普遍效果的理论思维。
四、魔弹论的评价
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自然会被人们抛弃。
五、一些观点
胡翼青:“魔弹论”为什么总是死而不僵呢?我们不妨先从业界人手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传媒及其相关产业,传媒从业人员和传播的控制力量的逻辑一直是:如果传媒运行得体,就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如果传媒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成为国家、民族与社会制度的公害,因此重视对传媒的控制与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是“有限效果论”已经大行其道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业界,“魔弹论”的声音依然强大。
童兵:对于新闻和宣传来说,“有限效果论”还是有道理的。大众传播是有效的,是有一定的力量的,但它绝不是什么“魔弹”“神弹”,它的“有效”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首先,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持之有据,而宣传所依靠的是站得住、有说服力的事实,这样才能言之成理。事实说明,如果仅仅从宣传需要出发,不管真假;只要能促进工作,什么摆布、想象都可以畅通无阻,这样的宣传和报道,是没有不失败的。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