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带来的视听语言知识是蒙太奇连接技巧中的音乐式连接与逻辑式连接。
音乐式连接
音乐在场景的自然转换、情节的连接和情绪的转变等方面,都有巧妙的作用。如在影片《城南旧事》中,《送别歌》的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影片的开头,随着片头字幕,管弦乐引出《送别歌)的主旋律。它伴着叮当的驼铃,把人们引进了20年代的北平一蜿蜒的长城、烽火台、卢沟桥,给予现众难忘的印象: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以后,《送别歌》又响彻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配着歌声,小英子看到“小偷”和他的弟弟,表现出那样动人的手足情谊。她那天真稚嫩的心被深深地震动了。及至“捉贼”一场,她躲在宋妈身后,使劲地咬着嘴唇,目送“小偷”被押着渐渐远去。这时,又响起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送别歌声。接着歌声转为洞箫独奏主题,更增添了小英子的无限怅惘。结尾,在萧瑟的秋风中,小英子与母亲、弟弟坐在马车上,与宋妈告别。这时,又响起了《送别歌)的变奏旋律,似乎在娓娓地向观众诉说着离情别意。在整部影片中,音乐就像用金针、银线把散乱的各个“布片”,连接成一件美丽的“衣衫”。它与银幕形象和谐一致,宛如泉水潺潺,流入人们的心田。
电影中,有时两段难以连接的情节,经音乐的组接,也能令人感到十分融洽熨帖。影片《风雪大别山》中有段音乐,就是这样的例子:当郑从义(指导员)因掩护主力撤退而壮烈牺牲以后,银幕上出现了两个空镜头:庄严肃穆的群山,郁郁森森的林莽,配以悲壮的音乐旋律。之后便是吴红英她们带领乡亲撤退,与白狗子遭遇、搏斗、逃散的情节。这前后两个逻辑联系并不紧密的片断,经音乐的“巧妙衔接”,取得较好的效果。
以上转场,便是用音乐完成了它的跳接,达到美妙的艺术效果。
音乐连接在表现影片中戏剧性的冲突场景时,更有其特殊的魅力。典型的例子如日本影片《砂器》结尾的一场戏:音乐厅里,影片的主人公和贺英良在演奏他的钢琴协奏曲《宿命》,曲调悲壮、激昂,画面上出现了一系列意识流式的闪回、倒叙和平行情节:童年的回忆;父亲带着秀夫到处流浪要饭;警察的侦察会议;京西的回忆;他访问的对象的回忆;他见到父亲的情况—画面又回到音乐厅。和贺英良狂热地演奏着《宿命》……在这一切交错连接的画面中,它所表现的剧情和思想,我们都能在《宿命》音乐中感受到。因此,这段戏,音乐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画外附加物(许多不高明的影片往往如此),它已经成为影片的蒙太奇构成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很好地体现了普多夫金强调的“声画双重节奏”的完美统此外,电影中的音乐连接还具有跳跃、概括、凝练的特征。如在电影《非凡的爱玛》中,一开头,爱玛的歌声响起,伴随着的是一组组跳跃的镜头,通过爱玛在报刊上的照片和她嘹亮的歌声,简略地介绍了她的成名过程,染了电影的气氛。
逻辑式连接
按照生活的逻辑,事物发展的逻辑,将前后不同空间的镜头连接起来。
例如,由超级天后歌星麦当娜主演的美国电影《贝隆夫人》,描写了伊娃(贝隆夫人)从少女到35岁的一生坎坷而光辉的历程。影片从贝隆夫人逝世的国葬开始,闪回到她的少女时代、她父亲的葬礼,接着随歌唱家进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步入社会,一度成为有钱的商人、拍时装模特儿的摄影师、有权势的军人的玩物。这种逻辑发展,使伊娃最终成为了贝隆总统夫人,亦让自己登上了副总统的宝座,这一切都是运用的逻辑式连接。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