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影视艺术:电影是什么之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

         这是人们不言自明的常识性认知:电影是看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由视觉元素组合建构的。而我国电影,尤其是1949年至80年代初以及近十年的主旋律电影显示出电影视觉意识的严重缺失。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容的表述基本依赖于人物对话一声音语言的传递。影片《人到中年》是1989年我国大陆电影金鸡奖得主,映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影片的成功主要来自文学,影片是由谌容的同名小说改编摄制的,小说曾获当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文学作品塑造了那一时代我国中年知误分子的典型形象一眼科医生陆文婷,又由优秀女演员潘虹扮演,演员的魅力和精彩的演技赋予了影片中陆文婷的形象更加生动的视觉色彩。但影片的情节内容、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人生意趣、主题思想则几乎都是在人物的对话中完成表述的。90年代中的又一部金鸡奖最佳影片《风凰琴》,讲的是民办教师办学的艰辛,主要情节是民办教师转为国家公费待遇问题,情节叙述全凭对话交待,无怪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奥立弗·斯通看了两遍都没看懂。由此看出,提高中国大陆电影人——编剧、导演、制片人、电影主管人一电影的视觉文化意识,不是历史的课题,而是十分迫切的、关系到提高我国电影整体文化素质的问题。

影视艺术.jpg

1、从电影诞生时的文化原型,法国卢米埃尔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早餐》,到梅里爱的《贵妇人的失踪》、《灰姑娘》及美国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等,无一不是视觉文化元素组成的

可见的影像:走出大门的男女工人,进站的火车,浇水的园丁,贵妇人年轻的姑娘,消防队员与被从火灾大楼救出的母女,西部荒原中的火车,物匪,打败匪徒的村民等;

这些影像都是在活动中、运动中的;

影片影像的主体是人;

这些影片中的影像与所拍摄的现实生活的物象如此相似、逼真,犹如现实本身的物质还原。

电影的诞生,这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农耕式的,它的文化形态也处于相对静态的呈现中,进入工业明后,人类有了蒸汽机,有了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生存方式的变化发展,文化也必然要从静态向动态演进,电影就是对绘画,照相、戏剧这类传统文化的动态跃进。“活动画面”就是德国经典电影理论家鲁道夫·爱区在他理论名著《电影作为艺术》中对电影艺术的本质的表述、理论的规定

2。电影本体论的审视则从电影的物质本体、文化本体上论证了电影是视觉化的,是看得见的逼真,是纪录性、照相性的真实。正如克拉考尔所说:照相的本性存在于电影的本性之中,它生动而通真地再现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这类映像属于镜中映像性质,和艺术家对一件看不见的可怕东西的富有想象力的描绘毫无共同之处。如今在一切已有的表现手段中,唯有电影是镜子式地反映自然的。

3、运用现代文化学的语言学、符号学的方法辨析电影的语言形态,电影电视与其它各门类艺术都是传达信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各门类的语言、号学上的区别,不在“所指”上,“所指”的内容、符号意义、如情感中的母爱、友情等,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中,都能运用各自的语言符号的“能指来传递、表述。各门类艺术的区别在语言符号上的差异,就在它的“能指”方面,即语言符号的构成材料与符号形式。文学的能指是它的可印刷的文字符号及其文字的表述系统,绘画的能指材料是油彩、画布、画笔,舞蹈是人的身体与其肢体语言符号,音乐是乐音的符号及演奏乐音的乐器材料,等等。电影的能指则是它的摄录放器材、胶片。

索绪尔在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发现论证了语言学上的两个基本规律,第一个原则便是构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不同构性的。比如说“房子”的符号在文学、绘画中,能指的材料是决然不同的,而各国语言对“房子”这一所指的能指符号又是千差万别、毫不相干的、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是相当任意的,在中国是一种语言符号形式,在美国、法国德国又各有各的表述记号。

惟有电影这一现代文化,它的“能指”与“所指”在语言符号的构成关系上是几乎同构、同一性的。电影摄制的文化艺术影像与文化受众(观众)接受(看到)的影像在语言符号的形态构成(能指)与所要表述的意义、内容(所指)是接近同构的或同一的,是通真的纪录式的相似、无须语言符号上的解释破译解码这便带来语言学意义上的巨大文化优势、即电影本体的符号语言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无论其文化背景及语言符号上有多大差异、不同、均能看懂,均能接受电影的语言表述。美国好莱妈电影充分运用发挥了电影这一符号学上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创造、发挥电影的视觉语言特长,将好菜妈电影扩展到世界各地,不但赚取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大部分票房利润,得到经济上的巨大收益,还形象地、艺术地把美国文化、美国的国家意识与精神输送到世界各国观众的脑海里。好莱坞创制的《外星人》,以科幻形式创造的外星人形象在与人类儿童的情感交流中,无须对话语言,以全新的视觉形象系统征服了各国观众。《拯救大兵瑞恩》用一个八人小分队去寻找一个大兵的视觉形象体系所传递的人性与人道的高尚情怀同样感动了世界各地名民族的观众。《泰组尼克号》更以现代高科技的电脑数字化手段,把人类历史次海难的真实历史事件惊心动魏地呈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众面催人泪下。好莱坞电影的视觉意识及所创造的视觉文化的电影符号系统是很值得我国电影人借鉴、学习的。

4。若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去探索电影与电视在视觉文化上的差异,不难发现电影原型是以影像的视觉符号为基本的语言形式,1927年声音进人电影前影片构成上除了影像的视觉符号,只有少量的文字符号作为说明性语言或对话语言。即使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时代,它的语言符号的表述,仍以视觉符号为主。电视剧原型来自广播剧,在最早的黑白电视里,是电子传播媒介转播的广播剧。我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电视转播的广播剧一口菜饼子》。广播剧是广播的一种形式,是以对话的方式表达的小话剧是无影像只有声音的话剧。电视新闻更是以广播新闻为原型,转承而来。广播看不到播音员,电视新闻能看到广播员,而新闻内容基本是以声音语言表述的。直到后来,电视新闻才加上了新闻内容的视觉画面,而内容的表述形式主体仍然是声音语言。广播剧发展到现代的电视剧、电影电视,其原型的声音/听觉语言的表述形式并未消减,因此,可以在与电影的文化比较中,把电视文化定位在视觉与听觉并重、声像并列的文化构成上。电影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的现代文化。

这里对电影/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的新型文化的表述在理论上不是自成体系的。理论上既不十分深入,也难以全面,只是提供了一种考察方式,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动态地去认识把握,并强调在感性上的体察,多看影片,尽可能去查看电影史上那些电影的原型,电影发展史中各阶段已有公论的名片,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文化形态的呈现方式上去认知,而不是在理论概念上考证,更无须陷入纠缠不休的电影理论的争论里。电影的科技意识、视觉意识、为大众而作的文化意识的清醒,对一个电影创制者比理论上清晰更重要。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