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介绍传播学中的三大学派,即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一、经验学派
诞生时间:20世纪初自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之后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主宰西方学术近30年。
研究目的: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 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研究焦点: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 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研究方法:采用的是社会学、心理学为主的,强调定量和统计分析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经验学派的方法论背景主要来自于19世纪的实证哲学,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实证主义在20世纪的美国发扬光大。
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三功能和“社会传播”概念,确定传播过程和学科研究领域,实践“内容分析法”。代表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确立倡导“实地调查法”。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霍夫兰: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他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代表作《大众传播试验》
施拉姆: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鼻祖。创建学科,出版第一本教科书,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代表作:《大众传播学》、《传媒的四种理论》
黙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经验学派也包含了几个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黙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库里(初级群体、镜中我),米德(主我客我、符号互动论或称象征互动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芝加哥学派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二、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发展起来,作为传统学派的对立面出现。
研究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强调定性、全面、宏观,反对实证主义。
社会观念上,资本主义及其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用来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必须进行批判和改变。
研究焦点上,关心为谁传播;传播体制和社会各要素间的关系,落脚点在传播意义。
1)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a.阿多诺、霍克海默与文化工业理论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创立了文化工业理论,全面批判了被工业流程化了的大众文化,认为它们是技术理性的产物,大众文化的雷同扼杀了大众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并具有一种强制力迫使读者屈从和顺从,使大众认同文化工业的合理性,从根本上维护了资本主义统治。代表作《启蒙辩证法》。
b.马尔库塞与“单向度的人”
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而人也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指的是没有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
c.本雅明与艺术的“机械复制”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破坏了艺术作品的“韵味”和“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使文艺流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商品之中。
d.哈贝马斯与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和“公共领域”。
所谓交往理性,指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谈者共享的理性。传统理性观通过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范式表现出来,而交往理性则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中被表达;这些主体能够说话和行动,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它是生活世界(life-world)的理性,关注可靠主张的主体间性。它的有效性领域相应于人类言语的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理性观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他称交往行为代替策略行为的过程为“交往理性化”。
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主要见于《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
2)文化研究学派
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核心,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费斯克等。
a.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编码/解码》一书,霍尔认为,传媒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传媒产品制作、发行、传播/消费和再生产的每一个阶段相互联系,并受制度权力关系的制约。另外,他还提出了受众对文本的三种解读方式:顺从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
b. 约翰.费斯克 受众不是消极被动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拥有自主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受众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各种意义:有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就是大众文化;受众通过“姑且拿来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多义的文本产生自己的快感,进行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费。
3)政治经济学派
源于英国莱斯特大学成立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派依据马克思关于“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主要有:
美国传播学者席勒(Schiller)提出的“文化帝国主义”以及英国传播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的《媒介政治经济学》,他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统治阶级通过控制媒体达到维护统治和现存制度的目的。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商品论(传播业的主要商品是受众),代表作《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4)意识形态学派
代表人物:葛兰西(文化霸权),阿尔都塞。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Gramsci)在《狱中札记》中提出,原指国家政治霸权,后把“霸权”看成是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的社会文化主导权。通过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方向(而非武力),来维护现存权利结构。
5)女权主义学派
着重研究男性统治束缚对女性传播的方式,女性传播形式的力量等。代表人物:伍尔夫。
三、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代人,刘易斯·芒福德和雅克·艾吕尔被誉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先驱和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指出:技术的起源是早期人类心理能量冗余的结果,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机体的延伸。他勾勒了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过程:早期技术本以生活为中心,与文化和谐共生,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盲目崇拜技术,将机器神话化。简言之,他的理论是关于“技术”的。
雅克·艾吕尔的“技术自主论”影响了一些媒介环境学者。他认为技术具有某种外在独立性,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并代替了旧的环境。
第一代:麦克卢汉/英尼斯
英尼斯:具有媒介决定论倾向,并影响了麦克卢汉等后续学者;著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媒》;主要观点:媒介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占支配地位的传播技术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中心。
麦克卢汉: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热媒介。
第二代:波兹曼/沃尔特·翁
波兹曼:创立了媒介环境学派,并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他探析了技术对文化的侵蚀,驳斥了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的观点。
翁对媒介环境学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介史研究中,并提出了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
第三代:保罗·莱文森/梅罗维茨
保罗·莱文森:他持有技术乐观主义论,自称“人类沙文主义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捍卫和阐释,一是自创的媒介理论。提出: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理论和软媒介决定论。出版《新新媒介》。
梅罗维茨:提出了媒介场景交往论,认为新的媒介会产生新的场景/环境,影响场景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