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视听语言分析

 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库布里克在有限的149分钟里跨越了人类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并探讨了广阔到无可比拟的深邃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关注影片内核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影片外部的包装,接下来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微信图片_20180418094744.jpg

色彩运用

色彩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太空漫游》中,除了前20分钟,也就是第一个段落人类的黎明场景设置在蛮荒土地,剩下的情节全部发生在太空。因此影片中的色彩设计首先是为了让设计出的太空场景体现一种真实感,否则观众就会因为影片中太过明显的虚假和破绽而难以进入情境当中。例如影片中赫伍德在月球基地与几个博士谈话时,整个空间被亮白色占据,紫红色的沙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一空间内,两种颜色的搭配给观众在视觉印象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感,在影片的第三个段落木星任务的第18个月后中,大卫和弗兰克所在的太空舱也是以白色为主色调,十分具有科技感,符合观众对太空的审美想象。

然而,影片中的色彩早已不是现实中的色彩,它被赋予了增强真实性之外的其他诸多功能。在前往木星探索“黑色能量石”的飞船上,处在前景中的赫伍德博士与其他两人都处于银灰色中,而后景中——驾驶舱内则完全被暗红色笼罩,颜色的明显对比把画面切割成了两个空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颜色还具有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这一点体现在第三部分里红色的大量使用上。大卫没能挽救被诱杀的弗兰克决定返回母船,此时画面中的红色主要集中体现在大卫的衣服上。接着,当高智能机器“赫尔9000”说出自己的任务后,大卫变得紧张起来,而周围的仪表也开始呈现为暗红色,在大卫返回母船打算“杀死”这个机器的过程中,红色所占据的画面也越来越多,把紧张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为经典的色彩运用还应该属最后一个段落中大卫进入“黑色能量石”后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观众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全都是非常抽象的由色彩组成的线条、云雾、光波等,即便是大卫的瞳孔和蛮荒山地这样的具体事物形态,也都因为层层覆盖着的超现实色彩而扭曲变形。这一段落的色彩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印象,“无限苍穹”的抽象概念被运动的色彩视觉化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全都融于这一大段的色彩展现中,可以说极具想象力。

 

镜头设计

2001:漫游太空》在镜头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当那块黑色能量石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许多类人猿都好奇地过去围观。在这里导演使用了仰拍镜头,以镜头代替人猿的视点,从而突出神秘石的巨大和重量感因此得到了强化,而日月的光辉在这一构图中更为黑色能量石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样的构图在后来赫伍德博士带领队伍去木星探险的场景中再次出现,只是视点换成了这群宇航员的,而这正是在结构上对之前那个具有相同构造的镜头进行呼应,暗示了现代人类的命运正是那群远古人猿的一次轮回。

 

再来回忆一下影片第二个段落中女宇航员前往驾驶舱为他人送餐饮的场景。当驾驶舱的门打开时,我们看到端着盘子的女宇航员、座椅、还有驾驶舱的舱门都是倒立着的,经过摄影机的360度运动后画面才恢复正常。还有影片的第三个段落,返回母船去找赫尔9000”算账的大卫在攀登一架扶梯时,摄影机也在底部围绕着大卫慢慢旋转一……我们首先可以将其理解为这是导演为了营造出宇宙空间内的失重感和眩晕感而设计出来的。但是摄影机旋转360度是需要注意的,因为一个圆恰好是360度。在影片中出现过无数的,飞行舱、星球、弗兰克运动时的跑道…圆所对应的也正是轮回这一主题,因而这些独特的镜头运动也不是没有含义的,而是很好地配合影片中出现的诸多意象符号,从而完成主题的表达。

 

声音搭配

电影里的声音包括对话、自然音响以及音乐。其实有一些学者已经对《2001:漫游太空》的配乐进行过分析研究。毫无疑问,这部电影对于古典音乐的创新使用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人猿抛弃的骨头为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出现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在缓缓响起。在这一段落中,画面中,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太空飞行器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围着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优雅转动,也可以看到女宇航员在飞行舱内小心翼翼地去抓一只因超重而漂浮在空中的笔,而这支圆舞曲让各种各样的运动物体散发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和谐感。也许正像一篇文章里写的那样,“《蓝色多瑙河》让这些场景不只是炫目的科幻特效,而是一幕幕最诗意曼妙的影像诗。”①

除了《蓝色多瑙河》,影片还用到了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改编的同名交响诗以及乔治.盖里蒂的实验音乐等,可以说它们一起将《2001:漫游太空》编织成了一篇恢弘的电影史诗。

“无声”是这部电影在声音运用上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在弗兰克遭遇不测往下坠落时,观众是听不到一点声音的,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大卫从飞行器跳入母船的那一瞬间。从电影真实性的角度来说,声音在太空里是无法传播的,因此导演的这种设计体现出了他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然而在没有音响的情况下,导演也没有添加任何音乐的成分来渲染当时或紧张或悲壮的气氛,听觉因素在这两个场景中被完全抽离出来。导演没有照顾观众可能出现的不适感,用“无声”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了太空的寂静和冷感。

还有大卫和弗兰克商量将“赫尔9000”关机时的场景也对声音进行了消除。当大卫说出不知道他(指赫尔9000”)是什么想法?后,影片先出现一个赫尔9000”圆形对话口的特写,接着是用一个圆形画框来展示大卫的嘴部特写,之后镜头摇向弗兰克的嘴部特写。只见两人的嘴唇一直在动,可是却听不到任何声音。无声的处理与几个特写镜头配合,完成了视点的转换,这一场戏仿佛是在告诉观众弗兰克和大卫的密谋被智能机器赫尔9000”尽收眼底,为之后赫尔9000”的反目做了铺垫,而声音的刻意留白表现出赫尔9000”与大卫等人的距离,同时也给观众留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结语

总而言之,《2001:漫游太空》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它用视觉的和听觉的元素完成了电影的叙事、主题的表达,也体现了导演库布里克独特的美学追求。可以说,这部伟大的作品在问世的50年来不断地、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同类型电影的视听语言运用,并且还会在未来继续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

52a4be16426aa0ec6d7bf867a020f02f.jpg

这就是给大家分享《2001:太空漫游》的视听语言分析了。想看更多电影分析,可以来中影人艺考编导学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