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代表团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年会

 2017716-20日,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17年会在位于加勒比海南端的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作为国际媒介与传播学界的顶级会议,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68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据统计,在本届年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共有27名学者和学生的20篇论文入选大会议程,独立组织有关中国媒介和传播研究的会议专场3个,有6人次受邀主持会议专场和在大会闭幕式发言,实质性参与该学会年会的数量和层次创历史新高。

中传1.jpg 

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师团队

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教授等八位教师在此次年会上共宣读了八篇论文,并且成功组织了专场论坛“国际场景中的中国:媒介市场、文化话语与地缘政治的转型”,在国际学者间产生了热切关注和积极反应。该专场以前沿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关注当下中国媒介市场政治文化转型对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积极推动作用。何苏六教授的发言《映像中国:纪实影像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纪实影像的国际传播历程进行梳理,对不同历史阶段纪实影像传播国家形象的效果作了分析;曾祥敏教授的发言《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则回应了当前我国媒体融合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三种发展路径;田维钢教授的《亚投行国际关系与国际媒体报道互动关系研究》则以亚洲投资银行的报道为例,认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关系影响甚至决定了各国媒体报道中国的内容与态度;顾洁副教授的《中国大学生手机视频使用动机研究:期望理论与使用满足理论的复合框架》则通过理论模式的创新研究了中国大学生手机视频使用的动机。来自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参会者参与了本专场讨论。

中传2.jpg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和传播研究院参会教师和学生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组织了“‘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地缘政治”专场论坛和《记忆之弧:一位犹太难民的人生故事与历史反思》译著工作坊。译著工作坊由IAMCR国际传播分会主席Karen Arriaza Ibarra教授主持。译者龙耘教授首先介绍了该书的翻译过程和与作者及其人生经历的相遇,并反思了跨文化翻译的问题,讨论了这本回忆录之于中国读者的价值。随后,原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Monroe Price教授回顾了他与中国学者、学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讲述了该书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并感激龙耘教授在翻译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努力;Barbie Zelizer教授对译著的出版表示祝贺,强调了该书在难民叙事、身份认同以及犹太文化、记忆研究等领域的贡献,分享了与Monroe Price教授共事的经历以及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影响。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与会者参加了工作坊。“‘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地缘政治”专场由龙耘教授主持,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宣读了有关中巴经济走廊的地区媒介分析文章,提出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四国媒体在报道上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具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讲述了新疆媒体发展的复杂现状及其对于国际传播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追溯了“全球南方”的概念,认为只有明晰这一概念在当下的意义,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找准位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Jesse Owen Hearns-Branaman博士作为点评人,分别就“一带一路”和新疆媒体等议题进行了回应。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高校的参会者参与了本专场讨论。

 中传3.jpg

会议现场图片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还积极参与到其他专场论坛的发言与交流中。其中,刘燕南教授、张雪静博士和黄建博士在“大众媒介受众”专场论坛宣读了题为《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的全面评测体系研究》的论文,并回答了国际学者的提问;吴炜华教授在“技术变迁与视觉传播”专场论坛中做了题为《虚拟自我与他者的对话:视觉实践的日常经验、弹幕与中国在线视频分享社区》的发言;周逵副教授参加了“社会运动、现代性危机与传播实践”专场论坛,并发表了《网络民族主义的竞争性视觉传播》的论文;顾洁副教授参加了“中国:社交媒体等同于社会发展?”专场论坛,宣读了《从分歧到准融合: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媒介管理与商业化转型》的论文;姬德强副研究员参加了“金砖国家的媒体:现状与未来”专场论坛,并宣读了与胡正荣教授合著的题为《反思媒介融合和互联网对中国媒体发展的影响》的论文。此外,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IAMCR国际传播分会副主席姬德强还受邀参加了大会闭幕式暨庆祝IAMCR成立60周年大会,代表亚洲就媒介与传播研究创新的普遍性与地区性发表演讲,提出了如何从在地化经验出发为国际学术界的多样性贡献亚洲力量和中国方案的建议。

通过组织专场论坛和工作坊、宣读论文等方式,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和学生全方位参与了这一国际媒介与传播学界的顶级会议,扩大了学术影响,夯实了学术网络,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了力量。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