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师生参加“亚洲电影论坛”学术活动

        2018623日,第六届亚洲电影论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何思敬讲坛隆重开幕,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共有4名师生代表应邀与会发表学术演讲。

 编导培训1.jpg

本届“亚洲电影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当代电影》杂志社以及亚洲电影研究联盟联合主办的,论坛主题为“亚洲电影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想象”。

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研究员在上午的主论坛发言,通过对亚洲电影整体性研究必要性的论述,以印度电影在我国的热映为例,阐述了亚洲电影作为共同体互相融汇的潜在空间,提出了印度电影在关注当下生活、活化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等方面值得我国借鉴的重要性。他的发言表达了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促进多样文化价值传播、为全球电影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案的鲜明立场。

李彬副研究员在下午的主论坛发言。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比较分析了西藏题材影片《塔洛》和《冈仁波齐》,提出一个是对传统藏文化面对现代化巨大冲击的思考,一个是现代性焦虑背景下对西藏前现代文化的膜拜,从“现代性”的两面来剖析了两部影片中对于现代西藏的现实表达和文化想象。

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康宁老师在专题论坛演讲。她的发言,讨论了台湾地区的电影教育在初创时的研究发现。她发现,台湾电影教育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已具备现代电影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政策辅导、教育影片的拍摄、电影学校的创办、公众电影教育素养的培养以及著名电影教育家的教育实践,这些都体现了较成熟的电影教育理念:将电影视为政治的手段、攻心的利器、促进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从而服务于整体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台湾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台语片的盛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亦对两岸三地电影之后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的2017级研究生王法严同学,入选了本次的研究生论坛。他的发言是对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黄金花》与近些年香港的本土电影《幸运是我》、《一念无明》等影片的疾病叙事结构分析。他认为,这种类同的叙事结构使得影片成为了香港社会的隐喻文本。都市空间在这种疾病叙事中,因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变为一种敌意的存在,反映出影片的反都市、反理性的倾向。他还通过影片中人群目光的分析,探讨了疾病叙事中的目光伦理问题。

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的师生代表参加本次亚洲电影论坛,既交流了学术成果,锻炼了队伍,更体现了中心强化集体科研能力的结果和逐渐成长的科研影响力。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