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为什么影视艺术作品很难超越原著文学作品?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影视艺术作品都不是尽如人意,“毁原著”的感叹越来越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影视艺术作品真的难以超越原著吗?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原因也比较复杂。

编导1.jpg

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课堂

首先,如果你是先读了文学原著,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本书,在心理上都会有亲近感,在观念上也会先入为主。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或多或少在你的心里烙下了一些印迹。那么,当你之后在看到改编的电影的时候,总感觉不是心理已经接受的那个样子,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排斥感。

所谓一流的文学无法改编成一流的电影,就是这个道理。当文学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心灵空间,电影就很难再进入了。比如《白鹿原》。

一般二流的作品才能改编成好的电影。因为二流的作品还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还有可拓展的空间,电影只要加工得更精致,就很容易俘虏人心,比如《教父》。

其次,如果你是先看了电影,再去看原著。你会发现书中的描述要远比电影的画面详细细腻,很多情节电影没有展现的,书中都进行了交代。而有些地方,书中明明写得很好,电影却没有表达出来。这时,此前电影的画面已慢慢在你头脑消失,你会发现还是看书好。人对文字的接受度更好,更能从中获得信息量并保存记忆,而影像的东西一闪而过,需要人注意观察,容易忘记。

然后,回到电影和文学的形式比较中。书的容量很大,一本书可以有好多册,几百万字,数千个人物。而电影必须在一两个小时内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只能选择最必要的情节去展现。所以,在保持故事的完整度和人物的复杂性上,电影天然要比书本差。

文字是文化的象征,印刷术出来后,最初是用来复印圣经的,承载着更深度的内容。而电影诞生初期是一种杂耍的玩具,满足人的猎奇心的。从这种传承上来说,电影就要比文学低一个等级,只不过通过一些大师级导演的努力,电影才有了更复杂的艺术手法。

好的电影总是以影像取胜的,也就是画面本身对人造成了冲击力,比如塔科夫斯基。这是绘画与文学相平衡的地方,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天赋才能完成的。而一般的电影导演只是一个工作者,不是艺术家,就没办法把电影提高到艺术的地步。

最后,文学给人的感觉是具象的,事实上是抽象的。比如书中描写某个人的相貌特征,读者每个人脑海中都会产生一个形象,但彼此绝对是有差异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其实是具象的。电影所选的演员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读者对于书中人物的期待,所以也会影响到对观感的评价。

美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一种能让人体味但又摸不透的感觉。这是文学可以满足的。当电影赤裸裸地把场景、人物、道具展现在我们眼前时,美很容易就消失了。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视艺术作品很难超越原著文学作品。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