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刚刚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很多人说这简直是毫无悬念。但实际上,《动物城》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地位主要来自对奇观的营造,而不是讲故事的方式上。相比之下,另一部动画电影《欢乐好声音》在视听语言上要比《动物城》更值得称道。
概括地说,《动物城》要打造的是一个美妙的奇观,但《好声音》更积极地利用3D效果来创造共情。
先说两部影片最大的共同特征:塑造动物共存。
《动物城》最引以为豪的,是它打造了精巧复杂的公共设施,让所有动物都能舒适生活。
随之而来的,《动物城》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强化动物们的身形差异。
仅以最高的动物长颈鹿为例,来看看身形尺度是如何被体现出来的:远观动物们站在同一个电梯上,长颈鹿的身高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而在《好声音》里,体现长颈鹿身高的方式显著不同:
这是一个考拉巴斯特的准主观视角,用动物的视角去仰望长颈鹿,这样的镜头,在《好声音》里还有很多。
由此,两部片子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了。《动物城》强调动物的尺度差异,是为了体现一个宏大复杂的世界,为了营造奇观。但《好声音》仅为了叙事而强调这一点。
《动物城》为表现长颈鹿很高,提供的全都是非常客观化的镜头:
目的是给你看世界的全貌,但没有进入到某个角色的内心当中。但《好声音》做到了这一点。
再举一个例子。
老鼠迈克的首次亮相的视角是
一个仰角镜头:
老鼠迈克
和他“演对手戏”的,是一只狒狒。于是反打镜头是一个俯角镜头:
狒狒
这段故事所在的场景,是一段楼梯上。由此,两个角色的身形差距被缩小了。这可以体现出迈克高傲倔强的性格。
因此,角色的身形差异,甚至可以让位于角色性格。《好声音》的视听语言,更加服务于角色。
又由于《好声音》是一个多主角的群像故事,因此对角色个性的强调就更重要。通过视听语言,让我们真正做到“和角色站在一起”。
还说上面这段,还有一个非常帅的跳起来的POV(主观视角镜头)。
POV的最主要作用,就是视觉上的完全认同,营造深度卷入感,从而可以看角色所看,想角色所想。
次于POV,却仍然可以创造卷入效果的,是过肩镜头。
猩猩靠着墙唱歌,突然发现了警察,赶快躲起来。这是猩猩的过肩镜头。
处于人生低谷的考拉。小象的过肩镜头。
这些都是《好声音》里的过肩镜头。在3D效果的加强之下,我们几乎就是和主角们站在一起的。
但在《动物城》里,紧密的过肩镜头很少。
更多的是这样的:
《动物城》通常把观众放在一个旁观视角上。动物们在这样的构图中确实很漂亮,但比较保守。
基于同样的原因,《动物城》的世界开阔,什么都要很大——这便是一种奇观性。动物基本离观众比较远。
但《好声音》里,观众们总是跟角色贴得特别近。
观众总是在一个深度卷入的位置,好像随时被踩到或打到。
再说演唱会。
《动物城》的片尾就是一场Shakira羊的演唱会。
看看它用的多数是些什么镜头:这里包含了许多大幅度的运动镜头,整体上将演唱会包装成一个成熟的现场直播。全都是现场摇臂拍摄之类的感觉。
但《好声音》完全不一样。上面的那类镜头,《好声音》全有。但它还有别的镜头:
《欢乐好声音》中一个镜头
上面这个镜头基本上是静止的。
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跟拍,运动幅度很小。这像是一个坐在前排的观众的POV主观视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猪爸爸和二十五个孩子就在前排:这就是《好声音》的镜头叙事逻辑。
此外,片子里还有:
中间过道位置的镜头和后面记者的镜头。因此,《好声音》提供了一种现场观众的临场感。
这让很多观众对它的评价是:好像真的去看了一场演唱会——而不是一次直播。
《好声音》还有:
——后台镜头。在视听语言上让你也如同一个表演者参与了这场演唱会。
到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好声音》的视听语言风格:主观、临场、参与、共情。
作为一部带着立体眼镜观看的3D动画电影,应该物尽其用,将媒介的功能最大化。双目立体视觉给我们更真实的在场感,以及主观视角的感受,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故事中。《好声音》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充分地挖掘了各个表演者的视角,和现场观众的视角。所以,后台故事和演出本身都得到了完整的、共情化的呈现。相比之下,《动物城》偏爱的客观建置镜头则证明了它使用的仍主要是传统的非立体视觉的视听语言风格。由此可见,两部影片所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视同语言风格,给观众的感受也不同。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