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影视音乐生活背景音乐的作用

  在编导专业的艺考创作中,声音绝非画面的附属品,而是构建叙事、传递情绪、塑造氛围的核心元素。相较于精心编排的配乐,那些源自生活的 “杂音”—— 小贩的叫卖声、淅沥的雨声、清晨的扫地声,更能以其天然的真实感触动人心,成为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这些声音承载着时代印记与生活温度,巧妙运用便能让影像突破平面限制,构建出立体可感的叙事空间,彰显编导的艺术感知力与创作巧思。​

  生活类声音元素各具独特质感,其艺术价值藏在细节之中。小贩的叫卖声自带强烈的场景指向性,声音的高低起伏、方言特色、节奏变化,既能瞬间将观众拉入热闹的市井街巷,也能通过音量的远近、清晰度的强弱,暗示空间层次与人物动线。它的市井气息天然带有烟火气,可用于烘托繁华喧闹的氛围,也能通过孤独的叫卖声反衬人物的落寞心境。雨声则是情绪表达的 “多面手”,细密的小雨能营造静谧、朦胧的氛围,适合搭配细腻的情感叙事;急促的暴雨则可渲染紧张、压抑或激昂的情绪,成为情节转折的催化剂。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差异 —— 屋檐的滴答声、车窗的噼啪声、地面的溅水声,还能为画面增添丰富的听觉层次。扫地声的质感则在于其规律性,扫帚与地面摩擦的 “沙沙” 声,节奏平缓而稳定,既能塑造清晨街巷的宁静氛围,也能通过这种重复的声音暗示时间的流逝,或是衬托人物内心的平和与坚守。​


 

  巧妙运用生活类背景音乐,首要原则是贴合主题与情境,让声音成为叙事的 “隐形推手”。若作品主题围绕 “市井温情”,可选用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搭配孩童的嬉笑、商贩的寒暄,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若主题聚焦 “孤独与等待”,则可采用渐行渐远的叫卖声,或是深夜里稀疏的雨滴声,以声音的空旷感强化人物的孤独心境。场景的适配同样关键,校园题材的作品中,清晨扫地声搭配鸟鸣,能营造清新、充满希望的氛围;都市题材里,雨夜的雨声与街道的脚步声交织,可烘托城市人的疲惫与迷茫;年代题材中,带有方言特色的叫卖声,能精准还原特定时代的生活场景,增强作品的代入感。​

  声音与画面的默契配合,能让作品的表现力翻倍。音画同步是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方式,叫卖声搭配集市上穿梭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雨声搭配人物撑伞行走的画面,扫地声对应环卫工人劳作的身影,这种同步性能强化场景的真实感。而音画错位的运用则更具艺术张力,比如画面呈现人物独处的落寞场景,背景却传来远处热闹的叫卖声,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反差,突出人物与环境的疏离感;或是画面静止在空无一人的街巷,扫地声持续响起,以声音的延续性打破画面的静态,暗示人物的离去或时间的流转。此外,声音的递进与画面的节奏也需同频,情节紧张时,可让雨声逐渐变大、叫卖声变得急促;情绪舒缓时,保持扫地声的平缓节奏,让声音成为调控作品节奏的 “无形节拍器”。​

  声音的剪辑与处理是提升质感的关键步骤。艺考生需掌握基础的剪辑技巧,根据叙事需求调整声音的音量 —— 远景场景中,叫卖声、雨声应适当降低音量,模拟真实的听觉距离;近景特写时,可放大声音细节,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剪辑片段时,要避免声音的突兀切换,比如从喧闹的叫卖声过渡到安静的室内场景,可通过逐渐降低叫卖声音量、加入关门声作为过渡,让声音转换自然流畅。适当添加效果也能丰富声音层次,比如给雨声添加轻微的混响,模拟室内或空旷环境的听觉效果;给扫地声弱化高频部分,让声音更显柔和,贴合宁静的氛围。但需注意,效果处理应以还原真实为前提,避免过度修饰导致声音失真。​


 

  在创作中,艺考生常陷入一些误区,需格外留意。音量失衡是常见问题,若生活声音过大,会盖过人声对白或关键音效;若音量过小,则无法发挥其氛围塑造的作用,需通过反复试听,找到声音的平衡点。声音失真也会严重影响作品质感,比如录制叫卖声时因距离过近导致破音,或是雨声录制中混入过多环境杂音,这就要求录制时选择合适的设备与角度,后期通过降噪处理优化声音质量。此外,避免声音与主题冲突,比如在表达悲伤情绪的场景中使用欢快的叫卖声,会让作品逻辑混乱,需确保每一种声音的运用都服务于主题与情绪表达。​

  对于编导艺考生而言,生活中的每一种声音都是潜在的创作素材。想要熟练运用这些声音元素,需要培养敏锐的听觉感知力,多走进生活捕捉不同场景的声音,建立自己的声音素材库。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尝试不同声音的组合与运用,比如将扫地声与雨声叠加,营造清晨雨后的清新氛围;或是让叫卖声在画面转场时作为声音线索,串联不同场景。同时,多分析优秀作品中生活声音的运用技巧,学习如何让声音自然融入叙事,而非刻意堆砌。​

  生活中的 “杂音” 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可能。对于编导艺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这些声音的叙事潜力,将其转化为作品的艺术和声,是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从捕捉声音、筛选适配,到剪辑处理、音画融合,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创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执行力。唯有将对生活的感知融入声音运用,让声音与画面、主题深度契合,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质感的影像作品,在艺考中传递独特的艺术表达。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