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与学习之路上,编导专业艺考生们常常面临诸多选题与创作的考量,有些作品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敏感题材或复杂内涵,并不适合作为艺考分析或创作的范例。这些作品往往像隐藏在影视森林中的暗礁,表面或许有着吸引人的魅力,实则暗藏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考生在考场上陷入困境。
首先要提及的是一些涉及极端暴力与血腥场景过多的cult片。这类影片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一部分小众观众,但对于艺考而言,它们并不合适。例如日本导演三池崇史的部分作品,充斥着大量令人不适的暴力镜头,血肉横飞的画面和扭曲的人性展现,过于强调感官刺激,而缺乏对深刻主题的细腻挖掘。在考场上分析这类作品,很容易给考官留下考生审美趣味低俗、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印象。艺考考察的是考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思想深度,这类影片无法充分展现考生在积极向上的艺术表达方面的能力,反而可能让考官质疑考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还有一些以过于露骨的情色内容为卖点的作品也属于禁忌范畴。比如某些欧洲艺术电影,虽然打着探索人性欲望的旗号,但在情色场景的展现上过于直白和泛滥。这些影片可能在艺术界有一定争议性的讨论价值,但对于以选拔未来影视创作者为目的的艺考来说,分析这类影片会显得考生视野狭窄,缺乏对更广泛艺术元素的关注。而且,情色内容本身就具有敏感性,在相对严肃的考试环境中,讨论此类话题容易让气氛变得尴尬,也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编导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创作出适合大众观看、传递正能量的影视人才,而非沉迷于情色元素的创作者。
具有强烈政治隐喻且容易引发争议的影片同样不适合艺考。在国际影坛上,有些导演会通过影片隐晦地表达对特定政治事件或体制的看法,这类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可能会引起关注,但在国内的艺考环境中,解读和分析它们充满风险。不同的人对政治隐喻的理解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而且政治话题本身就较为敏感,考生很难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准确把握尺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一旦解读出现偏差,不仅会影响考试成绩,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一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动荡的东欧影片,其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如果考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表面分析,很容易陷入片面和错误的解读中。
还有一些带有强烈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且内容晦涩难懂的作品也应避免。像部分印度宗教题材电影,大量运用宗教仪式、神秘符号和晦涩的哲学思想,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宗教内涵极其深厚。对于没有深入研究过相关宗教文化的考生来说,想要准确解读并在考场上清晰阐述几乎是不可能的。艺考时间有限,考官更希望看到考生能够对常见的、具有普适性艺术价值的影片进行分析,展现出对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等基础元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不是陷入对过于小众、难以理解的宗教题材影片的迷茫解读中。这类影片不仅难以分析到位,还可能让考官觉得考生在故意选择冷门作品来凸显独特,却缺乏实际的分析能力。
另外,一些充斥着消极厌世、虚无主义思想的影片也不适合艺考分析。比如某些独立制作的地下电影,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对现实的绝望和对生活意义的否定,影片中弥漫着压抑、灰暗的情绪。虽然这类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的精神状态,但在艺考中分析它们,会让考官认为考生缺乏积极向上的创作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编导专业需要的是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作品传递温暖和希望的人才,过度沉浸于消极思想的作品分析,不利于考生展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潜力和健康的价值观。
除了影片分析的禁忌,在创作方面,也有许多需要避免的雷区。比如不能创作过于模仿经典却毫无新意的作品。有些考生为了追求稳妥,在编写故事或拍摄短片时,大量抄袭经典影片的情节和桥段,以为这样可以得到考官的认可。但实际上,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的原创能力和创新思维。完全模仿的作品不仅无法展现考生的独特才华,还会让考官觉得考生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也不要创作过于脱离现实、荒诞无厘头且没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有些考生为了追求独特,在故事中加入各种离奇的元素,却没有将这些元素合理整合,导致作品逻辑混乱,主题模糊。艺考创作虽然鼓励创新,但创新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要能够通过作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或情感。过于荒诞且无意义的创作,只能让人觉得考生在哗众取宠,而不是真正在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创作。
对于编导专业艺考生来说,在选择影视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或创作时,要谨慎避开这些禁忌领域。选择合适的作品,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才华,还能避免在考场上陷入不必要的困境。考生们应该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积极主题、艺术价值高且能够体现视听语言精妙之处的作品,通过对它们的深入分析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在艺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在影视艺术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己的创作梦想。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