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编导专业影视艺术特点

        作为中影人教育编导老师,聊聊影视艺术那些「隐秘的生长法则」
 
一、别把「编导」当「编故事」:先学会「看见」真实
        上周带学生去北京早市采风,有个姑娘举着手机追着拍卖油条的大爷,镜头里全是晃动的油锅里翻涌的气泡。我问她:「你觉得大爷哪部分最有故事?」她愣住了——其实大爷凌晨三点揉面时,手腕上的旧手表总磕在案板上;他给熟客装油条时,会多塞半根;有次下暴雨,他把唯一的雨衣盖在和面盆上,自己淋得透湿。这些细节比「烟火气」三个字重得多。
        新手学编导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急着「编」戏剧性,却忘了真实生活里早有暗流涌动。我常让学生做「蚂蚁视角」训练:蹲在地铁口观察1小时,记录10个「非典型瞬间」——穿西装的男人蹲在台阶上给流浪猫喂面包渣,老太太把保温杯垫在 knitting 针下当支架,中学生边等公交边用作业本背面画漫画。这些瞬间像散落的星子,拾起来就能串成比虚构更动人的故事。
        去年带学生拍城中村纪录片,有个男生想表现「老人的孤独」,原计划拍空荡的房间和墙上的全家福。后来我带他去拜访一位独居奶奶,发现她每天傍晚都会把阳台的花盆搬出去又搬进来,理由是「怕花晒着,又怕夜里着凉」。我们用固定镜头拍她搬花盆的背影,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满是裂缝的瓷砖上。这个动作重复了三天,最后一天镜头里多了只跳上窗台的橘猫,奶奶笑了——真实的孤独从来不是「惨」,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习惯里,带着微弱的温度。

 

二、镜头是「会呼吸的眼睛」:运动的本质是情感的位移
        很多学生刚来上课时,总把「推拉摇移」当技术作业交。有次我让他们用「后拉镜头」表现「离别」,大部分人只是让镜头机械地往后退。直到有个女生拍了这样的场景:父亲送女儿去车站,女儿进站后突然回头挥手,父亲慌忙举起手里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她爱吃的酱牛肉)。镜头从父亲的特写开始,慢慢后拉,他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站台上一个模糊的点,而塑料袋的红色始终跳动在画面里。这个「带着情绪的后拉」,让观众能感受到父亲想靠近又怕打扰的矛盾。
        我常跟学生说,镜头运动要像「有生命的视线」——拍孩子仰望星空,镜头可以微微仰起,模拟孩子踮脚时的视角;拍老人回忆往事,镜头可以轻微晃动,像记忆的碎片在摇晃。去年有个学生拍暗恋题材,用「跟焦不实」的技巧表现主角的忐忑:当男生靠近女生时,焦点总是虚在别处,直到女生递来一块糖果,焦点才突然清晰在她的指尖。这种「技术性颤抖」比直白的眼神特写更有张力。
        在中影人课堂上,我们会做「无剧本即兴拍摄」训练:给学生一个场景关键词(比如「争吵后的和解」),让他们用3个镜头完成叙事,且必须包含至少一次镜头运动。曾有个学生拍了这样的段落:厨房台面上散落着摔碎的碗(特写,水流冲刷着碎片)→镜头慢慢摇向蜷缩在墙角的两人(中景,男人偷偷把一块饼干掰成两半,推给女人)→镜头继续摇向窗外,两棵树的枝叶在风中轻轻触碰(空镜)。没有一句台词,镜头的「摇移」像一只温柔的手,慢慢抚过伤口。
 
三、声音是「看不见的画面」:学会用耳朵写剧本
        新手常把声音当「背景音乐」,其实它是另一个维度的叙事者。我在课上做过「声音蒙太奇」实验:给学生看三段无声画面——① 深夜便利店,店员在擦柜台;② 教室讲台,粉笔在黑板上断裂;③ 医院走廊,轮椅快速滑过地面。然后让他们用同一段脚步声录音匹配画面,结果发现:同样的脚步声,在便利店场景里像孤独的节拍器,在教室场景里像突然的惊吓,在医院场景里像命运的催促。声音能赋予画面完全不同的情感属性。
        我要求学生做「声音日记」:每天记录3种「有故事感的声音」,并写下「声音背后的画面」。曾有学生记录过「老式绿皮火车的摇晃声」,他写道:「这声音里有铁锈与铁轨的摩擦,有乘务员叫卖瓜子的尾音,还有靠窗座位上,老人用保温杯盖接水时的轻响。」后来他把这段声音用在毕业作品里,配合空镜头——车窗外闪过的麦田、电线杆、晾在车顶的蓝布衫,构成了一段关于「故乡」的听觉诗。
        在中影人艺考集训中,我们会做「声音先行」的剧本创作:先确定一段核心声音(比如婴儿的哭声、老式打字机的敲击声、篝火的噼啪声),然后围绕这个声音构建视觉叙事。有个学生以「钟表走动声」为核心,拍了这样的故事:独居老人每天擦拭老伴的怀表(特写,手指划过表盘)→镜头拉开,墙上挂着20个不同款式的钟表,全部停在同一个时间(10:15)→老人把怀表贴在耳边,钟表走动声与心跳声重叠。声音在这里不是陪衬,而是贯穿全片的灵魂线索。

 

四、艺考避坑指南:那些比「技巧」更重要的事
1. 别迷信「小众题材=高分密码」
每年都有学生为了「独特」去拍边缘群体,但很多人只是带着猎奇心态。曾有学生想拍「城中村网红主播」,却全程聚焦女孩的浓妆和夸张动作,忽略了她凌晨三点在出租屋吃泡面的疲惫,以及给老家父母汇钱时的认真。真正的「小众视角」是看见人性的共通性,而不是消费别人的生活。
2. 拒绝「炫技式创作」
有个学生为了展示「镜头运动」,在3分钟短片里用了7种不同的运镜方式,结果观众看得头晕目眩,完全没记住故事。记住:技术是为表达服务的,当你不知道要不要用某个技巧时,问自己:「这个镜头运动能让观众更靠近角色的内心吗?」如果答案模糊,就选择更克制的表达方式。
3. 警惕「完美剧本陷阱」
很多学生花大量时间打磨剧本,却在拍摄时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中影人我们强调「现场创作力」:比如原定在公园拍告白戏,结果遇到暴雨,不妨顺势改成「雨中争吵」,利用雨水的折射拍人物模糊的脸,反而更有张力。真正的编导能力,是在失控中找到新的叙事可能。
 
五、给新手的「笨拙成长法则」
1. 建立「素材银行」
用手机拍摄100个「无用素材」:秋天扫落叶的沙沙声、早市上称菜的杆秤晃动、深夜便利店的冷光。这些素材终会在某个剧本里成为「关键拼图」。我至今记得自己存的第一个素材:胡同里磨剪子的老人,他用铁棍敲击剪刀时发出的「当啷」声,后来用在一部关于「消失的手艺」的纪录片里,成了贯穿全片的「时间叩问」。
2. 做「减法练习」
写剧本时先写满30页,然后删掉20页,只保留「最疼」的细节。拍片子时多拍20%的素材,剪辑时狠下心砍掉15%,让每一个镜头都有「不可替代性」。去年有个学生拍毕业作品,原片长45分钟,最后剪成18分钟,删掉的全是「解释性」镜头,留下的是「感受性」画面,反而更有力量。
3. 保持「初学者心态」
每年带新生采风,我都会让他们做「第一次看见」的练习:假装自己是外星人,第一次来到地球,用好奇的眼光重新观察一切。这种心态能帮你打破「习以为常」的滤镜,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奇迹」——比如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织出的光斑会随时间移动;比如人们等红绿灯时,脚尖会无意识地轻点地面,像在打拍子。
 
         最后想跟你们说:编导这条路,不是越走越「聪明」,而是越走越「笨拙」——学会用笨办法观察生活,用笨办法打磨细节,用笨办法靠近真实。就像我带学生去拍故宫,有人忙着找「网红机位」,有人却蹲在御花园的角落里,拍了一下午蚂蚁爬过青砖上的裂缝。那个镜头后来成了他们片子里最动人的段落——因为真正的影视艺术,从来不是站在高处的俯瞰,而是趴在地上的倾听。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