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

  1、叙事镜头的运用与处理
 

  全景镜头
 

  力图还原真实场景
 

  文物修复的画面还原全景镜头适合用来表现人物的整体形象或者某一场景的真实面貌,同时又有着一定的画面空间与活动范围,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外貌形象以及交代整个故事的背景环境。纪录片通过对全景镜头的运用来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面貌,给人以切身感悟与如临其境的真实感。
 

  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通过大量的全景镜头尽可能地展现出了文物修复的场景环境,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复的现场,还原文物修复过程的真实性。比如,在讲述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时,陈旧简陋的工作场所与种类繁多的修复设施作为工作的大背景,既体现出故宫文物修复一代代的历史传承,又展示出修复师们在传承古老手艺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理念。而诸如钟表修复这样的 全景镜头在青铜器、漆器、木器、书画等修复组中有着多次的出现,正是通过这样的全景镜头向观众呈现了故宫文 物修复的真实场景。
 

  特写镜头
 

  呈现人物内在细腻情感
 

  文物修复师们的专注特写镜头是纪录片叙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是一种局部的画面呈现,其主体一般是充满画面镜头,背景处于次要的位置甚至被虚化。特写镜头一般用于呈现人物的细腻的内在情感,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震撼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来展现文物修复师们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画面。在整部纪录片中出现最多的特写镜头就是对文物修复师们修复文物的工作画面,诸如,钟表修复师王津戴着眼镜专注地望着钟表内部零件运作过程查找问题所在时的特写;漆器组中的修复师闵俊嵘在给破损的瑟上漆时的反复细致的动作特写;纺织品修复组清洗故宫宫灯穗时的清洗工序的特写等等。这些多次出现的文物修复师们工作时的特写,一方面体现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工作的执着与专注,另一 方面显示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古老手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专业精神。
 

  空镜
 

  切换过渡间的意境
 

  深远意境的表达空镜头,一般是指没有拍摄主体只有景物或者静物的画面镜头。空镜头主要用来表现叙事背景环境、画面镜头之间的切换过渡,能够传达出一种深远的意境的表达以及对纪录片叙述主题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现。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空镜头经常用来表现片中故宫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场面描写。如画面上呈现一堵斑驳的朱红宫墙、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一棵繁茂的古树等 等。这些空镜头的运用并不显得突兀,而是作为片中的时间和空间转换与节奏的控制调节的重要手段。斑驳的朱红宫墙记录着历史的悠久岁月,恢弘的大殿彰显着昔日的皇家威严与高高在上的皇权,雨中的琉璃屋檐诉说着故宫的 另一种柔情与诗意。
 

  2、纪录片的画面色彩与节奏
 

  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画面光影色彩的变化以及起伏有序的画面节奏来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美感,烘托出不一样的环境氛围,表达出不同意义的文化内涵与主题。
 

  突出的色彩搭配
 

  暗含情感表达
 

  纪录片的画面色彩是其视觉上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色彩的搭配或明或暗、或热烈或冷淡,能够表现出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多元的色彩变化,具有不同的意向表达与内涵,体现着纪录片影像在不同时刻的主题情感与思想表达。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三集纪录片中,呈现的最多的画面色彩是朱红色。朱红色的背景烘托出“在故宫修文 物”这样的现实场景,同时让观众感受到故宫的悠悠的岁月与浓浓的历史沉淀。金碧辉煌是描述昔日皇城的又一个 必不可少的词语,在整部纪录片中无论是笔走龙蛇的琉璃金的宫殿屋檐,还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的龙椅,或是橱窗门扇等日常生活器物,都处处与朱红色一起相互映衬彰显着往昔的荣华富贵。正是这两种画面色彩的相互对照与映衬,才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故宫的现状。此外,代表着勃勃生机的绿色在整部纪录片中也是较多出现,主要体现为绿色的树木等。这些绿色元素的进入,给原本作为 “死物”的故宫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从侧面暗示了正是有了文物修复师们的一代代传承才让故宫展现出勃勃生机。
 

  轻快简约的画面节奏
 

  紧迫又不失从容
 

  纪录片通常利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控制其画面节奏的变化,通过有序的画面转换与组接,让纪录片的节奏得到强化或舒缓,有效的表现出某一情节效果。画面节奏的变化是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另一种形式的呈现。正如伯格认为“每一个镜头和用在镜头之间进行过渡 的编辑程序都是一些告诉我们某些东西的暗示”,在纪录片的节奏中有着人物运动、镜头切换、场景转换等节奏。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纪录片的片头中,青铜器、木 器、陶瓷、钟表、书画、织绣等不同文物及其修复组剪辑呈现,平稳而不失紧凑,轻快简约,体现着一种有序的变化。光影的快速变动,暗示着时间的流动,隐喻着在历 变迁中的故宫。在整部纪录片中,日常的工作画面则显 得节奏平缓,同时,不乏一些快节奏的画面转化,让人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紧迫而又不失从容。
 

  3、音乐音响的表现力
 

  作为纪录片视听语言元素之一的声音,有着巨大的空间表现力。在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同期声、 自然音响、解说词等方面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体现。
 

  (一) 同期声
 

  同期声,是影像画面拍摄中与镜头共同纪录的现场声音。同期声的合理运用使得纪录片更加的灵动与真实,同 时,同期声也讲述出了画面背后的故事。在《我在故宫修 文物》 中大量的采用了文物修复师们在工作过程中的同期 声:有在文物修复现场机器的运转声;有师徒修复文物过 程中的口传心授;有文物修复师边工作边讲述自己与故宫 的缘起等等。这些同期声的运用使得纪录片画面变得有血 有肉,不再仅仅只是单调的解说词的声音,这些同期声让 纪录画面得以立体地呈现出一个个故事,让纪录片由讲述 文物到文物修复再到文物修复师这群人。这些同期声的运 用丰富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形象。
 

  (二) 自然音响
 

  自然音响是指除人声之外的风声、鸟声、虫鸣等自然界的声音以及人造环境中出现的音乐音响。在《我在故宫 修文物》第二集描述故宫环境的空镜头中,鸟鸣与风吹树 叶声就作为同期声保留了下来,鸟鸣与风吹树叶声配合着 画面中明媚的阳光与绿色植物,自然而然让人感到了那种 鸟语花香的意境。再如,第三集中对于蒙蒙细雨中的宫殿 的琉璃屋檐的空镜头中,配上雨打屋檐在顺流滴落地面的 自然音响,不由让人感受到故宫的那一缕诗情画意。
 

  (三) 解说词
 

  “解说词和字幕更多地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认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通常具有不同风格的解说词。”在这部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出现一般都伴随着文物修复场景的出现, 对一些画面中出现的东西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及意义上的升华。比如,在木器组的师徒场景中,解说词缓缓道出了二人的师徒关系,自然简练。而诸如讲到故宫当代文物修复师多数受到高等教育时“都能幸运地看到文物交给最合适的人”等等,优美流畅的解说词出现在恰当的位置,讲述着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怎样的生活,默默地守护着故宫,一代代的传承着。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