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影视艺术之电影影评《不能没有你》

  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篇电影《不能没有你》的影评,希望大家可以站在作者角度去思考问题,作者都从什么方面对电影进行了分析评论,我们将来在编导艺考中应该怎么进行影视评论?
电影《不能没有你》影评

  有一种感动很心痛——浅评电影《不能没有你》

  作者:王功山

  袋里忍凭借影片《不能没有你》一句夺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四个大奖的桂冠。这部电影与马俪文的《我们俩》一样,都是小成本制作,细腻的感情动人心弦,淡淡的描绘引人深思,但是戴立忍大胆而又准确地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的软肋,简单的故事却偷袭出深刻的情感共鸣,真是的素材折射出浑厚的人文关怀。导演继承了杨德昌的影视风格,从社会人文化角度出发,关注的是发生在身边的最直接最现实的东西,故事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张宣泄,以简单的父女之情凸显出不可阻挡的艺术张力。

  整部片子采用现在电影非常少见的黑白胶片,肃穆、宁静,甚至有些压抑。这种容易失去市场性的是配合影片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的,观众长期在花里胡哨的精神文化消费中,情感的来源似乎麻木,许多人已经处于一种色彩的半“彩盲”之中,而黑白色对比运用不仅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心灵撞击,更重要的是这种色调能把观众带劲那种情景之中,足以让人思考社会、感知生命、体味亲情。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是格外让人感动,而且这种感动不是一时的潸然泪下,不是走出影院凉风一吹就消散的那种即时即逝的闪电式感动,这种让人深思的感动是伴随与一种心痛的,李雄武的遭遇是社会的悲剧没最后的结局是就如“维纳斯的断臂”,这种深思是持久的难以消散的。

  在叙事上,影片的节奏缓缓地,像初春时节刚开河的冰流;格律淡淡的,向明前新茶般淡香中略带苦涩;而缓与淡中暗流涌动的是难以名状的情感流,醇醇的、烈烈的,让人唏嘘、让人慨叹、让人感动、让人思考,身为底层民众缩影的李武雄到底为什么身陷无解的悖论,分离与痛苦到底是谁的错?这就让人去探究、去拷问个人与政府,与制度的矛盾,李武雄只是一个社会典型,是一个底层的缩影,但是他的悖论比什么都值得关注。

  其实,之所以成其为悖论,是因为在整个事件演进过程中,看似竟没有错误方。李武雄与妹仔是血缘父女无可争议;同乡议员嘱咐下属尽全力办理仁至义尽;警署长官让李武雄到所属辖区填报资料汇再交到总部合情合理;辖区办事员将妹仔资料移交社会局合法合规,社会局因李武雄危害公共安全而禁止其两年内见妹仔也是条文使然,没有一方违规,没有一方超权,但悖论和怪圈却也明摆着,错儿在哪?在法律本身吗?表面看起来,错儿无疑是在法律条文,正是既有的不人性的条文使李武雄无法在法律上证明他和妹仔的父女关系。

  李武雄最终的选择是一鸣惊人,他抱着女儿试图从台北火车站前的人行天桥上跳下,大声的喊着“社会不公平”。他终于不再是边缘人了,各大电视台如获至宝,他和他的故事刺激着所有人的眼球。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为何无法处理,只因他是底层,他是弱者,如果不用这种方式,没有人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导演可不是“愤青”,他并没有对这个事件中的各方人士大肆批判和嘲讽,而是以平静的心态给观众描述了一个故事。看过后背上一阵发冷,虽然此时此刻还有机会坐在电影院里为主人公的无助唏嘘,可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中,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成了下一部影片的主角,在现实面前,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情感更细腻、更纠结。他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这是一个父亲的表征!

  与这样朴素、本色、真情的故事相映衬的,是影片中的人物设计、角色表演和摄影选择。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放在了这简单的父女两个人的身上。他们的表演就像纪录片里的人物那么自然和真实,演员们对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内敛地情感表达方式的准确把握,再加上韵味十足地黑白影像,完全让观众们忘了这是在看戏了,我只觉得这是我在看邻居家里一对父女的悲欢离合。影片的细节表现也不乏精妙,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这些细节中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导演聪明的地方就在于很多时候不用台词,只用画面去表达他想要说的东西,或许这时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具有表现力和情感穿透性。

  导演真真切切的背负起了社会责任,直截了当的把社会的通病和社会制度的漏洞在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影子中展现出来了,视角虽小,但表现有力。《不能没有你》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电影的希望,这既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滥觞,这种感动是伴随着疼痛的,值得反思,更值得深思,值得品味,更值得回味!

  以上就本篇文章分享的电影影评范文了,希望同学们看过之后,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了解电影,最后写出一篇满意的电影评论。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