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视听语言是怎么影响人与影像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因为有语言,人们之间才能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电影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视听语言来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情感的。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它是以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为主的视听媒体,是在当代社会极度繁荣以及相关视听技术高度发展的局面下生成、定型并体系化的。
 
接下来,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便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视听语言是怎么影响人与影像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人的视听感知特性
 
我们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特性和规律,首先必须知道人类的视听感知特性。因为这个特性,潜在地决定了人类对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感官,并且决定了电影、电视甚至电脑游戏等视听媒介的表达和技术发展方向。
因此,了解我们人类自身接受影像和声音时特有的心理、生理机制,对我们掌握并熟练运用视听语言来表情达意,具有先决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觉暂留原理
所谓视觉暂留:是指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原本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照片,人们制作影片时就是利用视觉暂留原理,把这些割裂的、不完整的照片连成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着的影像片段。这种视觉暂留是每个人都固有的生理、心理感应特性。
 
所以,当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匀速转动时,观众视网膜上的物像会彼此交替,胶片上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为视觉暂留现象的作用,而给观看者造成一种连续不中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运动感。这样,电影观众就把一系列电影胶片上的静态画面视为流畅自然的运动影像。
 
(二)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也是被影视所利用的人类重要的视知觉特性。它与视觉暂留原理一样,不但具有生理依据,还有一定心理作用参与其中。
 
这种似动现象还是动画影视的原理,观众在观看动画片时,之所以感知到屏幕上的动画角色在运动,是因为绘制好动画角色的一格格画面以高频率依次闪现,带给观众们逼真的运动感觉,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运动过程。
 
根据科学考察,人类似动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当我们的眼睛从一个刺激转向另一个刺激时,相关肌肉的动觉线索被解释为物体运动的缘故,即我们眼睛同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改变,而不是实际物体的移动,才是我们产生运动知觉的必要条件。
 
(三)心理补偿机制
观众能感受运动的影像,能够在二维平面的银幕上看到三维的影像空间,除了视觉暂留原理和似动感知的生理机制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理原因。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作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观赏。
 
观众对影视媒体中运动影像的感知,不光是生理,更是智力参与的结果,是观众根据左右对称、近大远小等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和空间的感知,组织感官材料的结果。所以,银幕上的运动不是真实的,而是通过心理补偿机制在观众的脑子里完成的。
 
影像的特点:记录性和幻觉性
 
照相和影视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们都采用半自动化机械来复制现实,以光波、声波形式来记录生活的真实图景。所以这些被记录下来图景,可以让事物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被看到的事物看起来就像是非介质传播的,带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所以,纪录性是影像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们谈影像的纪录性,强调了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来捕捉客观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同时,我们又认为电影、电视中的影像,在很多时候并不完全等于现实本身,反而更像是一种赢得观众真实感的出色的幻象,具有毋庸置疑的幻觉性。
 
依靠幻觉性,呈现于二维银幕的电影影像能在观众脑海中生成真实的三维立体图景,观众能沉浸在电影的叙事中,完成对整部影片的欣赏并投入深切的感情,能够在片中猛兽、鬼怪袭来时,不由自主地往后靠。所以,电影需要记录性和幻觉性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电影、电视的诞生、发展与普及,告诉我们除了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外,我们还有又多了一套语言——视听语言。这种语言为我们描述、展现、讲述了一个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的影像体系,是按照选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成的符号和象征体系,更是对无穷大千世界和纷繁万象的具体再现。因此,电影不仅在我们的生活占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真实世界。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