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给大家带来电影《黄土地》的影视艺术赏析。本片是1984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取材于柯蕴的散文《深谷回声》,编剧张子良,导演陈凯歌,摄影张艺谋。主要演员薛白、王学圻、谭托、刘强。
《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在这部影片中,他大胆地打破了电影的叙事传统,从散文中寻找未来影片的雏形,更将看似没有生命的黄土地当作影片的主角,人物成为环境的点缀,苍茫的土地和人辉映成生命的颂歌。他通过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了黄土高原这个我们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深刻反思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历史,稳重的风:洛中充满内在的张力。影片通过情节的淡化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独特的画面造型和镜头语言给中国影坛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黄土地》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宣言书,它在告诉人们,电影也可以这样拍。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电影观念的冲击使人目瞪口呆,电影院中屈指可数的观众人数,也说明它离传统的欣赏习惯的距离有多远。影片完全摒弃了那种戏剧化的结构方式,谈:不到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它只是在平静叙述,关注的中心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与它有联系的背景,是一种氛围。影片采用了整体性象征的构思。除了四位角色外,还有一位最重要的角色——黄土地。那片广阔厚重无边无垠的高原,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有时,那黄土的色彩温暖、明亮,给人一种暖意,透出母性的慈祥仁爱;有时那土色又显得冷淡、灰暗,给人一些寒意,透出生活的艰辛,自然给予的吝啬。影片正是通过这一大片黄土的色调,来左右影片本身的基调。
《黄土地》人物的台词很少,这是由于这几个人物之问关系的变化并不是影片要表现的主旨所决定的。影片主要通过画面,通过视觉形象来打动观众,让观众去细细体味其内在的含义。除那块巨大的黄土外,求雨、婚礼、腰鼓阵也都充满着象征意义。影片开始时是一个女孩的婚礼,在尘土飞扬的山道上,抬过来一顶花轿,唢呐声中却听不到多少喜庆的气氛,表情呆滞的宾客、席桌与端来的木鱼,都毫无生气。身穿浅红色服装的翠巧在门边怯生生地看着这一切,这已经预示了她今后不幸的命运。第二次婚礼中的主角是翠巧,但观众始终没有看到新娘。在干涸的土地上,尘土飞扬中,迎亲的花轿随着唢呐声远去,抬桥的轿夫,四周的景象都是一片土黄色,只有一顶花轿是红的。在一片土黄色中的这顶花轿并未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相对于画面中大块的黄色,更让人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影片结尾处的象征意味则更为明显。由于天旱,乡亲们在祈雨,那一排排光光的流汗的脊背,平日是难得一弯的,现在却在大自然的严酷面前向神权低头了。炎热的白日,烫手的焦土,黝黑的皮肤,沉寂的空气,似乎能听到阳光照射时的嗡嗡声,一滴滴汗水滴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里,只能是无尽的企求、无奈的企盼。跪在人群中的憨憨忽然发现了站在后面的顾青,于是不顾一切地站起来向顾青奔去,不顾奔涌的人流,不顾人们的阻拦。毕竟这年轻的一代看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看到了姐姐也曾追求过的希望。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