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片剧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和摄影师、摄影师需要做到一定的要求。下面具体来看看。
一、导演和摄影师、摄像师要追求简练
简练是叙事的重要技巧。一部影视片(剧),总是要在规定的时段中完成的,这点对电影尤为重要。
影视片(剧)的不精彩、不吸引人,多数都因为拖沓、散漫或啰嗦得令观众烦躁不安和无聊透顶而造成的。
导演讲故事啰嗦,可能因简练的摄影师和摄像师而改变,反过来,拖沓摄影师和摄像师,也会因简练的导演而另放异彩。
我们不允许浪费胶片、磁带和每格、每帧。总之,简练是艺术智慧的表现。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必然导致观众得“摇头症”。
二、导演要讲究摄影的美
“美”天下事物之美称也。银屏作品,无论声音专家如何吆喝,但对电影、电视来说,第一位是画面,第二位是声音仍然颠扑不破!谁没有清醒地认识这一点,那只能说还没有真正地懂得电影、电视。要不然,我们何以讲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而不说成是“听音的时代”呢?
读“图”,还要读优美的“图”,令人过目不忘的”图”。
我们忘不了库布里克的《乱世儿女),也不了内容不怎么地,而摄影叫你一生都忘不了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和法国影片《理发师的情人》,忘不了《日瓦戈医生》,怪诞的《迷墙》和《迷幻列车》,其画面谁也忘不了。
有的内容美重于形式美,有的形式美也可大于内容美,不仅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可以决定内容,前者如《辛德勒名单》,后者如《发条橙》《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海市蜃楼和七彩沙漠,《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直升机攻击越南沿海村庄的画面,《2001年太空漫游》中的骨头变飞船,《乱世佳人)中的亚特兰大火,《眩晕》中女主人公从钟塔急速坠落,《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美军诺曼底登陆,这些必看的时刻,又再一次证实电影画面的震撼力量。而这每一处震撼莫不铸就了导演和摄影师的辉煌。
不重视镜头造型的导演就不是好导演,不重视银屏艺术摄影、摄像的导演,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成不了影视艺术家。
又如《末代皇帝》的导演和摄影师在这方面就有水乳交融的配合:
“小溥仪入宫一场戏,设计成黎明前的黑夜,著名导演陈凯歌扮演御林军队长,低角度的摄影机斜向后拉,画面中全副武装的骑兵的剪影处于前景,后景是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回廊,小溥仪和奶妈匆匆地跑过来,形成丰富的层次关系,光效以侧向的大面积橙色柔光为主,溥仪上轿,中间行走的过程和时间被压缩。时空的自由压缩、延伸转换是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功能。影片紧接一场戏就是紫禁城的午门外,此时天空已破晓,我们看到这段时间的变化是由黑夜变成了黎明,导演和摄影师追求的就是光线的变化,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上和空间的选择上有典型性和目的性。光线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光线的变化是人物命运变化的银幕形象写照,光线的变化与情绪的变化相辅相成,在电影造型的发展与叙事的递进过程中,光线不但是造型的元素,也是叙事的重要因素,用光线写作’正是斯托拉罗的摄影艺术的核心理念,也是摄影艺术的真谛。小溥仪生活在紫禁城里的段落里,他一直处在紫禁城红墙围成的封闭空间和阴影中,阳光照不到他的身上,象征他身陷囹固的境地小溥仪登基是影片重要的一场戏,摄影师以运动镜头来建构银幕影像几个不同角度的全景交代了太和殿的内景空间环境,由小溥仪在龙椅上的玩要开始,跟摇到小溥仪跑下龙椅,奔向正黄色的布帏遮挡的太和殿的门前,令人目眩的黄色背景下是小溥仪可爱的剪影。正黄色的布帏将太和股室内外的空间划分开来,迎风飘舞升起的布帏象征着皇恩浩荡,太和殿的红色柱子划过横移的摄影机,构成层次丰富的景的关系,摄影机跟移小溥仪来到故宫太和殿外,进入跪拜的群臣中,然后缓缓升高,由溥仪的全景摇成太和殿前下沉广场万众臣服的大全景,景别的变化是空间信息和空间节奏的变化,气势磅礴,场面浩大的登基仪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古老神秘的东方帝国宫廷宏大庄重,充满仪式美感的视觉奇观凝聚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运动镜头再次发挥了建构完整空间的力量,形成了收放有序的空间节奏。镜头是随着司仪官的口令切换,反拍的故宫极大的远景从另一角度表现了这一壮观辉煌的时刻,庄严对称的构图形式与登基肃穆的内容相统一,摄影机随着小溥仪进入到跪拜的群臣中间,蝈蝈的鸣叫声吸引了小溥仪,声音是引起人物动作的因素,小溥仪闻声而去,摄影机以小溥仪的主观视点来表现小溥仪兴奋寻找蝈蝈的心理,大臣取出了贯穿全片重要的道具,装在罐子里的蝈蝈,它为最后结尾老年溥仪重获自由后回到太和殿寻找小蝈蝈做了铺垫,隐喻着作为末代皇帝的溥仪被囚禁的一生”。(《影片分析透视手册》第168-170页)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