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人教育编导中心

影视艺术中导演与诗化技巧之明喻与暗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爱打比方,我们说一个人非常高兴、快乐,便把他这种心情比作盛开的鲜花,说成“心花怒放”。说一个人很瘦,瘦得像个“猴”,“骨瘦如柴”。

  比喻在诗歌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曹操的诗《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里“老骥”与“烈士”就是明喻。

  影视片(剧)的明喻是借助甲乙两个画面的相似点,即用“甲”像“乙”的普遍形式来表现;而暗喻是有时连相似点都不提,用在思想内容上更富内涵的画面直接代替,即用“甲”是“乙”的普遍形式,进行修辞和润色,使观众获得深刻的印象和艺术感受。

影视作品中的明喻和暗喻.jpg

  一、影视片(剧)中的明喻

  在我国影片《风暴》的结尾中,有一个很出色的明喻,当林祥谦和施洋英勇就义后,镜头采用交替并列

  一个镜头是:汹涌的海浪。接下去一个镜头是:气势磅礴的工人队伍。

  一个镜头是:惊涛拍岸。接下去一个镜头是:前进,工人崛起的行列。

  一个镜头是:海浪冲击礁石,卷起千堆雪。接下去一个镜头是:势不可当的工人阶级的洪流在冲锋、挺进,要砸烂旧世界的牢笼…

  这里,镜头之间的“明喻”,其含义是十分明显的。

  又如在影片《大决战》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河,雪在融化。冰冻的河流。

  全景:河上一片发白的冰块(音乐声起)。

  特写:冰块流动了,冰块在飞快地流动,彼此追逐,相互撞击。冰块冲击愈来愈猛烈(音乐声趋强)。

  这儿的明喻用得很好,它显然与其形象本身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它却寓意托物。河水象征着革命的洪流,冰块是蒋家王朝冷酷统治的象征,但是坚冰终于被打破了,大决战开始了!革命的洪流迫使反动的冰块解冻,这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这种明喻,是揭示形象联系的一种手段。它表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然而对叙述的主体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浩荡进军的描述,始终这样,就使影片产生了比直接叙述事件本身更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影诗化手段,要运用得成功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就必须找到体现影片主题、刻画人物的最主要事件和最本质的东西。电影诗化手段如运用得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产生出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二、影视片(剧)中的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它常常省去了“像”、“似”之类的画面,而是直接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或者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愫,化为真实可见的画面。

  美国电影《后天》中,海啸来临,象征美国民主自由的自由女神,也齐胸淹没,自身难保,世界环境遭到破坏,人类面临灭顶之灾,还奢谈什么“民主”、“自由”。

  《后天》这部影片还包含着另一个更大的暗喻:

  洪水、冰河,使一向以“救世主”自居的美国难以招架,美国人越过逃到墨西哥去避难。这个世界头等强国,最后沦为了需要第三世界支援的难民国。这个暗喻对美国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正是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环境政策,使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平津战役》(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战略指挥下,一举攻克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军固守的华北重镇新保安。新保安守军军长满目黑,形容枯稿,他先走出掩蔽部,听到排山倒海的解放军士兵冲锋的喊声,他用手掏了一下腰杆上的手枪,准备自杀,但又忍住了。他极目远眺,看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沉重地回到已是孤家寡人的指挥所,坐下来一只手再梅腰间的手枪,一只手伸向桌上还在燃烧的蜡烛。大特写粗黑的手指将蜡烛的火苗掐灭了。

  这个暗喻,用得颇有新意,它比我们常见的举枪对准头部、胸口开枪更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从造型构图来说,似乎也更能深刻地启迪观众,一个为旧政权卖命的“走狗”其悲惨的下场是必然的,从而引起人们的深思。它是由银幕的诗化技巧所带来的电影的暗喻,有时还可以把不必直接表现的情节,通过暗示,告诉给观众。这样往往比直接表现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视剧《月牙儿》,那时明时暗、云缭雾绕的月牙儿,不再是大自然中的纯客观事物,它融进了剧中母女两代人的全部命运和感情,隐喻着女主人公的整个人生和悲惨境遇就像那高挂在天空中的、无所依附的一弯冷月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