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调度,看上去是最简单不过的导演技巧,即将演员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成“一”字形调遣。但高明的影视艺术家,都会在平凡中创造卓越。
爱森斯坦在他的杰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从蒙古大臣到河边巡视基辅大公捕鱼,到与条顿骑士作战,都用了许多“一”字形调度,由于导演将演员处理在镜头的前景,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张力,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敌御辱的力量。
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也用了不少“一”字形调度,片中出现的马匹、马的臀部,以及叫卖人、北方军队,由于多用前景处理技巧,使得画面很有雕塑感,银幕视觉冲击力特别强,令观众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
“一”字形调度,绝不同于地平线调度,一般来说,它们都共同拥有上、中、下三条线,但其区别在于,“地平线调度”的人与物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一”字线调度则是从左边框到右边框调度,反之从右边框往左边框调度。
“一”字线和斜线的结合调度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
影视镜头讲求它的丰富性,又同时追求它的单一性。单一是为了明了,为了鲜明、简洁。
而“一”字线和斜线的结合调度,既满足了画面的层次感,又使演员的表演区域清晰、可感,同时还可产生互动的画面效果。
如在《日出》中,主人公在斜的马路上行走,突然一列电车(火车、汽车也可)成“一”字形在前景中穿过,画面充满动感,生动而富有生气。
在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的影片中,他们都喜欢这种穿插、交叉。如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基辅大公带领他的人马,从银幕前景中“一”字形走过,而他的士兵和大臣,在银幕的左上角向右下角斜线行走,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