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艺常识是台湾电影史
台湾新电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本地电影的主旋律较为保守,符合传统社会公序良俗的情情爱爱、打打闹闹都可以,结果就是香港武侠片和琼瑶阿姨的爱情故事在岛内风行一时。
进入80年代,电影的商业属性越发明显,港片的涌入几乎将台湾本地电影产业冲击到风雨飘摇。为了重振电影产业,台湾影视管理机构开始主动资助有创新思维的导演,被称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运动由此开始。
台湾新电影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节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
台湾新电影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1982年8月四位台湾电影节新导演合作导演的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
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一批30多岁左右的年轻导演,掀起的一场电影运动:现实主义倾向和人文主义追求。1982年,《光阴的故事》标志着新电影的开端,导演、编剧四人: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其中杨德昌和侯孝贤被称为“台湾新电影双子”。
台湾新电影由1982年《光阴的故事》揭开序幕,以侯孝贤、杨德昌、柯一正、陈国富、陈坤厚等为代表的新电影导演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证明了创意与新锐所能产生的爆发力,用电影带领我们重探时代,追忆成长,针砭社会,以及提出了电影美学的更多可能性。
台湾新电影的风格非常类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体现在平稳的叙事结构,较为开放的结尾,细腻、朴实的表达方式,代表作有《儿子的大玩偶》《稻草人》《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等。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带来的诸多新的社会问题困扰着台湾,杨德昌的《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就像手术刀剖析台湾社会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儒家传统与商业社会之间的种种碰撞和摩擦。
进入90年代,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李安的《喜宴》分别在威尼斯、东京和柏林电影节斩获大奖,将整个台湾新电影运动推向了国际化的高度。
不过,由于市场相对小以及开放程度更高,台湾本土电影在新浪潮运动之后显得后劲不足,在与“国际大片”抗衡方面多少显得有心无力,“长镜头”“闷片”等标签让普通观众敬而远之,新电影作品成为票房毒药,后来甚至有台湾新电影害死了台湾电影的批评声音。
台湾新电影运动为台湾电影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过去的先锋已变成今日的传统。从编剧的吴念真、朱天文到摄影的陈坤厚、李屏宾,从剪辑的廖庆松到声音的杜笃之,还有当时是演员现在是豆导的钮承泽,如今都还是台湾电影的中坚力量。后续不仅催生了台湾新新电影的诞生、发展,甚至间接影响到魏德圣、王育麟等超过世代的导演群体。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