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来介绍摄影摄像中色温的影响和运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下什么是色温?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者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究竟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组成的,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
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说明色温(“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人们发现,一块黑铁被加热时,在加热的过程中,黑铁的颜色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变化而起变化,其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先是由黑变红,而后由红变黄,直至变白、变蓝。
由于一定的温度和色光之间有对应关系,人们就利用温度的数值来说明光源的色成分,这就是色温。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根据上述现象,并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后,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其计算标准是:以一个绝对黑体(没有反射光的金属)在绝对零度(—273°C)下加温,温度没加热1°C时,色温增加1K。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注:色温通常用开尔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K”作为符号,而不是用摄氏温度作单位。
色温高低对颜色的影响?
色温越高,颜色越偏蓝;色温越低,颜色越偏红。也就是:色温高,表示短波成分多一些,偏蓝绿色(“冷色调”);色温低,表示长波的成分多一些,偏红黄色(“暖色调”)。在实际应用中,光源的颜色质量都可以用色温来表示。色温低时,其红色成分多;色温越高,其中的蓝色成分就越高。
不同的光源具有不同的色温。如平均日光的色温为5000K,而普通电灯光的色温在3000K左右。摄影也就是以平均日光的色温为标准,制作出日光型的彩色片,用以在日光条件下拍摄;以灯光色温为标准制作出的彩色片,则适合在灯光下拍摄。
色温只表示光源的光谱成分,而不表明发光强度,与明暗度不是一个概念,但色温高低直接影响明暗度与对比度。
色温在摄影中的应用?
无论您使用的是传统相机、数码相机还是摄像机,拍摄期间对色温的考量、设定以及调整非常重要。
对传统相机而言,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K日光型、3400K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因而,摄影者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1930K;钨丝灯(普通电灯)2760~2900K;荧光灯3000K;闪光灯3800K;中午阳光5000~7000K;日出日落光2000~4000K;电子闪光灯6000K;蓝天12000~18000K。
一般情况下,正午10点至下午2点,晴朗无云的天空,在没有太阳直射光的情况下,标准日光大约在5200~5500K,一般钨丝灯大约在2800K,新闻摄影灯的色温在3200K。如色温偏低时,拍摄的照片扩印出来后会感到色彩偏黄色;而在一般日光灯(约7200~8500K)下拍摄的相片会偏青色,这是拍摄环境的色温与拍摄机器设定的色温不相对应造成的。一般在扩印机上可以进行调整。但如果拍摄现场有日光灯也有钨丝灯的情况,我们称为混合光源,这种片子很难进行调整。
注:1.事实上,很多摄影者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
2.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