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20条传播学中著名的理论,仔细看看,是不是可以对应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呢?
1、 沉默的螺旋
集体讨论一个问题,经常出现的想法:“怎么没有人和我观点一样啊?算了我还是听别人说吧。”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2、议程设置
“最近媒体上都在讨论‘集五福’的事情呢,好像这事挺重要。”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3、知沟理论
我认为答案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其实知沟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引申为“数字鸿沟”
4、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电影、电视剧的分级,原因之一是为了防止‘精神海洛因’对受众产生不好的心理暗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强调长期) 以上四个理论【“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是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所以也被最多提及。5、 把关人
“新闻不是‘有闻必录’。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别人将信息筛选后,我们看到的新闻。他们就是‘把关人’。”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6、有限效果论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同理,一部《太子妃》,网友看到了高颜值,写手看到了软文素材,公关看到了营销,传媒人看到了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7、子弹论(魔弹论)
“有没有什么观点,你一看到就奉为圭臬、不能自拔?”“所有的观点,前面加上了‘马云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第一次报道时,观众对无良商家口诛笔伐;第二次剧情反转,观众又立马将矛头转向顾客。受众(网友)处于被支配地位,受众就如同战场上毫无抵抗力的人们,媒体枪响过后,受众应声而倒。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和“有限效果论”是一组对立的观点,在这里先提一下。
8、使用与满足
娱乐节目的兴起,就是利用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这包括了观众们缓解压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与他人交流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带来了媒介消费。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9、第三人效果
“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人都喜欢用“上帝视角”来讨论一件事物的影响,其实我们自己也置身其中。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0、创新与扩散
创新扩散理论是描述一个新事物从出现到被大众接受的过程。 创新扩散这一过程分为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创新扩散”的基本假设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
11、休眠效果
维基百科上的例子就不错:In politicalcampaigns during important elections, undecided voters often see negativeadvertisements about a party or candidate for office. At the end of theadvertisement, they also might notice that the opposing candidate paid for theadvertisement. Presumably, this would make voters question the truthfulness ofthe advertisement, and consequently, they may not be persuaded initially.However, even though the source of the advertisement lacked credibility, voterswill be more likely to be persuaded later.大意就是:在总统大选期间,有些摇摆不定的选民会看到某候选人的负面消息。在这些消息后面,会附上是他们的反对者宣传了这样的新闻。他们一开始都毫无悬念的质疑了消息的正确性,但到后来,他们还是被这些不可信的新闻说服。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其实有很多传播理论都是在美国的选举活动中被发现的,大家可以根据理论来源进行整理。
12、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格外明显。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网站里,我们称之为“大V”,他们借着碎片化阅读的蓬勃之势,向我们传达观点。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13、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互动百科:你讲得再荒唐,几个人在一起谈就不觉得荒唐;大家一起失败,痛苦变成了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被欺骗,反而不觉得被欺骗。女生逛街买衣服时,如果被诸多店员夸赞好看,她就会盲目相信这是事实,尽管她自己觉得效果一般。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 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辨析一下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前者是一种间接的示意,使人们接受某种想法或行为。后者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14、 信息压力与趋同心理
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少数拥有不同声音的人不敢说话。然而,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像不像沉默的螺旋?15、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相当于已经进行了一遍critical thinking。而当片面接受一个观点时,我们大多会产生叛逆心理。之前咪蒙的《致贱人》非常火,不仅仅是它解气,也因为它和吃亏是福的传统社交理念相悖,使得我们在接受了那么多单方面的“洗礼”后,更加承认咪蒙的观点。在接触"反宣传"后,原先接受"一面提示"的人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而那些原先接受"两面提示"实验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与“一面提示”相比,“两面提示”对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有更良好的说服效果。此外,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进一步考察“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后发现,“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能增强人们对于反面宣传的“抵抗力”。
16、警钟效果
可以理解为通过“吓唬人”的方式规范行为。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太过,过犹不及,比如过分强调吸毒的危害,依然有人尝试吸毒。恐惧诉求通常是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它具有双重功效,一是,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以使人们需素的采取对应行动。
17、 六度空间 2“最多通过六个人,我就能认识马云了呢!”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8、人内传播:自我互助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个人信息处理基模 2
19、分众理论
20、铺垫效果
或许一个人跟你推荐了一部电影,你并不会去看,但是当这部电影的信息多次或持续地刺激到你,那你去观看的概率一定大大提高。 当受到特定的刺激诱导时,外在刺激可以激活与该刺激相关联的旧有认知结构,因而能影响当前的判断。科林斯(Collins)和洛夫特斯(Loftus)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记忆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有它的激活阈值,一旦刺激达到了这个界限,相关记忆结点就会被激活并沿着该结点的链接扩散出去。因此,铺垫理论“描述了前设情境对新信息的诠释所造成的影响”。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624823112),谢谢。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