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给大家带来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中的影视音乐赏析。
严歌苓笔下的《芳华》讲述舞蹈者们在文工团从辉煌再到解散的这十年来的芳华青春,“什么是芳华?芳华就是美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描绘了一群人的青春,反映出70.80那一代年轻人鲜活的生命,夹杂着美好与阵痛。除了故事内容的精彩诠释,《芳华》最让小编感到惊喜的,是导演对音乐的重视。音乐成了这部影片中的重要线索,而作曲家赵麟的名字也难得地出现在了影片的开始部分。
《芳华》开场就是文工团的一片欢歌笑语,舞姿曼妙的文艺兵在教室里灵活自如,窗外阳光打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脸上,一切都是那么的岁月静好,另一边乐手们熟练操演着各类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西方管弦乐搭配着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为芭蕾舞伴奏,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而在乐队排练间隙,陈灿在吹柴可夫斯基的《那不勒斯舞曲》;有人在闲暇时吹《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女兵宿舍的阳台上,有人拉着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些经典曲目,他们是无法在文工团的舞台上演奏的。
《绒花》、《沂蒙颂》、《英雄赞歌》、《草原女民兵》,英雄人物,满腔热血,他们只需要表现这个,沉浸在自己的梦里。那些歌曲描绘的事、人都那么完美,那么不可亵玩。
然而伴随着毛泽东的彩色巨幅画像缓缓盖上一层黑布,响彻云霄的鼓声重击整个电影院,雪白色的花朵布满祖国大地的门前,大时代的转折点让这一群年轻人突然一下子无所适从,歌颂社会主义的欢快曲调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
直到八十年代,香港的潮流衣物和邓丽君的靡靡之音风靡文工团,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但思想上却并没有完全解放。在那个时代,港台歌曲还是所谓“黄色歌曲”的典型代表。刘峰坐在女兵宿舍的桌前,反反复复地听着邓丽君的《浓情万缕》,他呆了,不知道歌还能这么唱。柔情蜜意一句句全都唱进了刘峰的心里,间接导致了他的命运转折。“活雷锋”刘峰向林丁丁表达爱意拥抱后被视作耍流氓而受处分,改写了男主本该一帆风顺的生活。
在思想感情方面,配乐极好的加强了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例如何小萍得知穗子父亲平反时,夜里趴在床上打着灯,流着泪为父亲写信的配乐;陈灿车祸磕掉了牙,穗子急忙跑去看伤情时的紧促提琴配乐;这些片段的配乐不仅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更把观众也拉入其中,让观影者动情、甚至能够“感同身受”。
气氛渲染方面,毛主席过世后,简单有力的鼓声重击,将原本的欢声笑语一下子变得凝重安静;战地医院一幕,低音乐器迅猛而不规律的断奏仿佛垂死之际喷薄跳动的心脏,让观众一下紧张起来。
场景叙事方面,好人刘峰临走时,小萍为他送行时响起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再一次看到往日文工团的朋友们跳舞时,不自觉的站起来到外面的草地上也跳起了《沂蒙颂》,她甚至看到了观众对她的欢呼与祝福。以及文工团解散前的告别宴会上,号手吹奏了一曲《驼铃》,大家含泪唱起了这支歌,道尽战友分别的不舍。
影片从都到尾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调节着影片节奏及观众心理节奏。
电影的最后时代是在海南,昔日战友们或是光鲜又或是平凡的活着。在这不同的时光里,每一个人都看起来是那样的渺小,但是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却是值得回味的一生。影片结尾,人到中年的何小萍和刘峰安安静静坐在墓地外的长椅,最终依偎在一起,没有了年轻时欢快的舞蹈与歌声,只有弥补了数十年遗憾的安稳。肖穗子在最后说道: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象征着他们这一代人的芳华缓缓落幕。《芳华》以《绒花》开始,以《绒花》结尾,一路芬芳满山崖。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