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行的搜集活动。
尽管采访看似只是发生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简单对话行为,但是采访并不只是向采访对象抛出一连串的问题等待对方的回答,也不仅仅是用笔详细记录采访对象的话语。
新闻采访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主观的情感因素。随着采访环境和采访主题的变化,记者不仅仅要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并及时予以记录,还要增强采访的技巧性,以便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一、新闻采访的特征
1、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采访是一种调查活动,但是和司法人员为了判案而核实案情,机关干部为了推动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而开展考察工作不同,采访工作是为了写出新闻稿件和传播信息而开展的活动。
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强调时效性,报纸有截稿时间的限制,且时间差就意味着新闻报道的“独家”性,所以记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并写出稿件,把新闻传播出去,超过了限定的时间,新闻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因此,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讲究高效率、快节奏,做到“闻风而动”,时刻关注社会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事件、新问题,把握时机和主动权,以最新的信息赢得受众的欢迎。
3、项目的突发性
记者的大部分采访是带有突发性的,不像一般的调查活动一样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
记者往往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收到通知,立即切换状态,赶往事发现场进行采访,以便掌握到第一手情报,及时进行传播。
4、需要的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进展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总结的新经验,都能够被记者加以利用,以新闻的形式传播给大众,以满足不同层次、各个行业受众的需要。
5、知识的全面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受众的需要越发呈现出多样化、全面性的特点,加上新闻涉及面广的现实,因而记者应当成为“杂家”。
正如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所说“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做到最后,一定要博学。记者写一篇报道需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
同时,记者还应成为“专家”,即在某一方面“专”,这样才能在他熟知的领域里很快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开展有深度的专题报道。
6、活动的艰辛性
由于新闻采访在活动方式上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因而要求记者要勤跑、勤问、勤看、勤想、勤记。时间的紧迫性使记者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一些采访活动深入战争、灾难的第一线,对记者的意志力和身体条件都是极大的挑战。香港媒体对于记者有这样的说法:“铁腿,马眼,神仙肚”,这充分体现了记者采访工作的艰辛。
除此之外,新闻采访还讲求“用事实说话”,即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记者在发掘和传播新闻时都要将信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典型事实、再现场景、背景材料以及借用同期声等手段突出新闻的真实性,向大众展示真实的事件。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征的采访技巧
1、采访前的准备要充分
这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采访前的准备越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这样的采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准备主要包含宏观上的准备和微观上的准备两个方面。
宏观上的准备,也就是平常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时代的发展对新闻采访报道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众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而是向纵深报道、经济分析、高端访谈迈进。
这就要求记者能够突破就事论事的传统报道模式,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对重大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并不断挖掘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变化都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丰厚知识储备的记者才能够作出更加专业和深入的报道。
另外,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无法事先准备时,日常工作中的知识经验积累就更加显示出其作用,能够运用知识因势利导地完成突发采访任务,也是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微观上的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采访对象。如果记者没有事先对采访对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就必然会在采访中遭遇阻碍,也会增强他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记者面临的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其职业特点、个性特点,无论记者本身的知识多么渊博、采访经验多么丰富,面对不同领域的不同对象时,都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尤其是在采访专家和科学工作者的时候,记者更应该对采访对象的工作和专业知识进行一些了解,这些了解可以从一些文字材料和其他形式的间接介绍中获得。
其次,要明确采访的问题。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新闻采访亦应如此。采访前对问题的明确,能够在采访过程中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的新闻素材。
记者可以事先列出采访的提纲,罗列出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问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首先要围绕着采访的主体展开,同时一定要注意问题应尽量具体,避免过于笼统和含糊不清,也不可过密过碎。
这样的准备能够有效地提升记者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能够帮助记者在确定的方向和思路下展开采访工作,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第三,在面临对突发状况的采访时,应事先明确各岗位,包括文字记者、摄像记者、编辑等的分工,采取多线开工,各岗并行的方式,避免采访过程中的混乱局面。
同时,记者应积极从最初获得的线索中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以便于到达采访现场后能第一时间找到采访对象,争取更主动。
2、采访中的应变要灵活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态度要真诚恳切,而且要注重提问的技巧,方式要灵活。
首先是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追问和设疑四种方式。
正面提问是一种最基本的提问方式,是指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一般包括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问题。
前者是指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不要求对方有固定的回答,可以畅所欲言,不做过多的是非评判;后者则是要求对方给出明确的答案,即“是”或“否”。
引导性提问,就是问题内容包含了提问者对事件的解释和想法,引导对方向某个方向作出回答。通常被用来在记者对事件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是记者在发掘事实的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发问姿态。
追问,即穷追不舍。为了将问题问深问细,记者要善于从对方的回答或行为细节中发现关注点,形成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以更深入地了解事实真相。
巧妙设疑是获取新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记者有意地隐蔽语言动机,借用他人的言谈来引起采访对象急于“解释”的回答。也可以是在话中设置悬念,勾起对方的好奇心。
另外,采访笔记的记录,这是事后编辑和整理的重要证据。
采访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很多的,如果光凭对交谈的回忆,很难整合出一篇报道,所以要在采访过程中做好文字记录。
在记录的时候也要注意灵活处理,并非面面俱到,点点都记,而是要针对一些重点(包括数字、地名、人名等)、有意义的事件进行记录,对采访对象的精彩言谈也应有所记录,便于日后引用。
3、用事实说话,求真求准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意义所在,因而必须将真放在第一位。
首先,记者要正确把握“快”和“深”、“快”和“真”的关系。记者的采访往往有时间的限制,因而快是记者的第一要务。
记者的快主要体现在:快速进行准备、快速熟悉背景、快速寻找知情人、快速打破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快速分析材料、快速提炼主体、快速确定报道方案。
然而,凡事欲速则不达,速度太快常常会影响记者对事实深度的挖掘和对真实性的审核。所以记者不仅要快,还要准和真,在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有大量的人证物证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报道。
因此记者要努力提高采集本领和辨识能力,及时作出应变,尽可能地兼顾速度和真实、速度和深度的关系,做到快而详、快而真。
其次,记者本身要端正采访动机,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每一次采访,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和主观情感体验强加到采访对象身上,做出失真的报道。
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的情感色彩的,一旦记者怀着一定的动机进行采访,就会导致新闻报道失去意义。如一些记者违背职业道德收取某一方给予的所谓“好处费”,从而做出有利于这一方的报道,这样的行为应该是严令禁止的。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值得记者去追寻、探索。
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能在采访时如鱼得水,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而写出好文章,给予大众真实新鲜的报道。
说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1624823112),万分感谢!